中低碳钢贝氏体形核长大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zjgzhu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中贝氏体相变的温度范围较宽,可形成广泛形貌的贝氏体组织。深入了解贝氏体相变机制对钢种研制有指导性意义。本文采用了具有较广泛适用性的微观组织定义,研究符合该定义的微观组织的形成机制。基于Boltzmann分布,应用Cottrell基本位错理论,推导出更为精确的计算刃型位错处可富集碳原子个数的公式。计算了奥氏体中单个和多个刃型位错处富集的碳原子个数,其随等温温度降低和奥氏体中碳浓度增加而增加。建立了描述刃型位错处富集碳原子个数及其周围贫碳区半径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模型。计算了贝氏体预相变期间,碳原子向位错处富集过程和贝氏体的孕育期,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通过比较刃型位错附近的贫碳区半径和切变形核的临界半径,并分析了等温温度、界面能、位错形态、应变能等影响因素,发现温度较低时,下贝氏体可能切变形核,温度较高时,切变形核几乎不可能。分析了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用Zener-Hillert和Bosze-Trivedi公式,计算了合金含量不同的钢的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Fe-C合金的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符合Zener-Hillert公式,合金含量较低的钢的实验值略低于理论值,Fe-C-8.7Ni wt.%的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比理论值约慢2个数量级。扩散控制动力学方程可描述部分而非全部钢种的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通过对界面条件和溶质拖曳效应等因素的分析,提出贝氏体相变机制可能与成分相关。基于贝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改进了最大形核驱动力和自催化因子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描述贝氏体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模型。理论值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根据切变理论获得的最大贝氏体体积分数在较高温度时与实验值有较大偏差。提出贝氏体相变可能与温度相关。研究了Nb含量不同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在30℃/s和20℃/s冷却时,Nb含量从0.01 wt.%增加到0.2 wt.%,会使Bs点升高约20℃,但是对B f的影响不明显;连续冷却过程中,先形成粗大的贝氏体铁素体片层,后继形成的贝氏体铁素体片层逐渐变细;Nb的碳化物的形成可能与Nb的扩散相关。实验用钢在30℃/s和20℃/s连续冷却时,贝氏体的形成可用扩散机制较好地解释。通过分析成分和温度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提出一个可能的相变机制:如果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较低,在较高温度等温,贝氏体可能以扩散方式形成,随着温度的降低,贝氏体以切变方式形成;如果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很高,温度较高时,由于合金元素的溶质拖曳效应,可能难以通过扩散方式形成贝氏体组织,等温温度较低时,贝氏体可能以切变方式形成。
其他文献
以鱼骨粉水解液为钙源,螯舍率为指标,研究了复合氨基酸与鱼骨粉钙离子螯合条件。结果显示,鱼骨粉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钙的最佳条件是:pH值为7,复合氨基酸与钙质量比为1:1,螯合时间为5
目的:探讨 miR -302b 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 - PCR)检测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52例癌旁组织 miR -302b 的表达,
<正> 1979年8月在英国剑桥(Cambridge)和谢菲尔德(Sheffield)两地召开了第三届国际材料力学性能会议(ICM-3)。在疲劳专题会上共宣读了46篇论文,本文简要综合地介绍有关疲劳的
期刊
工程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取决于其显微组织结构。至于对那些由表面起裂引发宏观脆性断裂(诸如疲劳断裂、应力腐蚀与氢脆断裂等)的断裂抗力性能,则首先取决于零件的表面完整性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自1835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J J发现催化现象(Catalysis)以来,催化作用被认为是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加速反应速率而反应后本身不发生变化的现象。然而催化概念的诞生从1800年到190
近年来,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产品的要求日趋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集成化。这些要求加速了电子工业及精密机械的飞速发展,微型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移动电话、手提电脑、微
期刊
磨料磨损是矿山、工程和农业机械等地面机械触土部件磨损件失效的主要原因。提高地面机械部件的耐磨性能方法除研究开发新型抗磨损材料、添加润滑材料和从结构上进行合理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