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III) 配位PBO纤维的设计制备及其耐紫外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hong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BO纤维具有密度小、强度大、模量高、耐高温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表面化学惰性、横向抗压缩性能差和紫外耐受性差的缺点,抗紫外性能差是造成PBO纤维在使用中损耗的最重要原因,阻碍PBO纤维的更广泛应用。近年来PBO纤维抗紫外性能的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虽有大量文献针对PBO纤维抗紫外光性能差的缺陷进行改性,但这些改性方法存在对纤维损伤较大、改性步骤繁琐、改性效果不持久等缺点。本论文通过直接配位Fe3+离子和以金属有机框架(ZIF8和ZIF8/67)为媒介配位Fe3+离子的方法对PBO纤维表面实施改性,利用Fe3+离子的荧光效应增强PBO纤维的抗紫外性能,同时此改性策略作用条件温和,对纤维力学性能损伤小。
  本论文首先设计合成了两种金属有机框架ZIF8和ZIF8/67,并探究了具有最佳形貌和最适粒径的合成条件。探究结果表明,当金属盐浓度为0.25mol/L、2-甲基咪唑浓度为1.00mol/L、振荡频率为120r/min,温度为25℃室温时可以合成具有最佳形貌和粒径的ZIF8(730nm)和ZIF8/67(940nm)。接下来利用Fe3+离子可以与ZIF表面的苯并咪唑发生配位的原理,将Fe3+离子配位到两种ZIF表面,并探究具有最大Fe3+离子负载量的条件。探究结果表明,当FeCl3·6H2O溶液(20mg/mL)加入量分别为50μL和100μL、配位的溶剂选用正己烷时,可以得到具有最大Fe3+离子负载量的ZIF8-Fe(0.09%)和ZIF8/67-Fe(0.20%)。
  然后利用Fe3+离子可以与PBO纤维表面苯并二噁唑结构配位的原理在PBO纤维表面配位Fe3+离子,制备得到PBO-Fe纤维,并探究了使纤维具有最大Fe3+离子负载量的改性条件。然后对PBO-Fe纤维进行一系列表征以及抗紫外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紫外光照射240h,PBO-Fe纤维的拉伸强度保持率为64%。接下来在PBO纤维表面原位生长ZIF8或ZIF8/67,并以此为媒介配位Fe3+离子,制备了PBO@ZIF-Fe纤维,同时探究了最佳的改性条件。然后对PBO@ZIF-Fe纤维进行一系列表征,对PBO@ZIF纤维进行了抗紫外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紫外光照射240h后,PBO@ZIF8和PBO@ZIF8/67纤维的拉伸强度保持率分别为66.2%和70.5%。最后将本论文的配位改性策略与其他改性策略(共聚改性、共混改性、物理涂覆改性和纳米粒子改性)的抗紫外提升效果比较,并详细讨论本论文中两种配位改性策略的抗紫外机理。
其他文献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将规划编制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详细规划又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是宏观层面的战略性规划,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的规划编制体系中是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中间环节,是直接面向规划实施管理的规划技术手段,也是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现行规划体系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的过程中都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弥补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海洋混凝土中钢筋锈蚀问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效的防腐方法愈发引起人们关注。研究发现,在潮差区混凝土结构上的海洋固着生物,特别是牡蛎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进而保护钢筋不被锈蚀。同时碳化深度、吸水率也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主要参数。然而,目前鲜有关于附着在混凝土表面的牡蛎,特别是人为调控附着在混凝土表面的牡蛎,对混凝土耐久性能主要参数(电通量,吸水率,碳化)影响的研究。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牡
隔震技术是种有效的、经济的和实用的新型减震技术。刘国内外历次震害调查研究发现,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的房屋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相比抗震结构要小得多。层间隔震结构是在基础隔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隔震减震技术。  目前在各国的现行抗震规范中,隔震结构只限于体型规则的结构,规定隔震层宜设置在基础的顶面或地下室的底面。但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由于地形条件和建筑功能上的要求,很难满足规范规定的要
学位
堆石坝是土石坝的主要坝型之一,它具有适应性强,就地取材,便于机械化施工,工期短,造价较低等优点,在水利枢纽中被广泛运用。复合土工膜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使用日益广泛,迄今为止几乎已渗透到水利工程的各个领域。在三维有限元分析中,是否考虑复合土工膜的劲度以及复合土工膜的劲度对坝体应力位移的影响大小一直为人们所关心,再有复合土工膜的种类很多,确定防渗复合土工膜的厚度和品种,也是值得探讨。本文运用大型有限
在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田灌溉和施肥特点,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以试验为主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了施肥条件下波涌灌间歇入渗土壤水、氮运移和水肥耦合特性及其对地下水硝态氮浓度的影响,为提高水肥利用率、减缓地下水的NO-3-N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产实际意义。主要研究成果为:(1)研究了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均质土壤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