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的目的为通过3.0T成像技术优化参数,建立正常成人脑干及周围微结构的测量标准值,并探讨年龄及性别对其各径线及位置的影响,从而了解和警示病变的发生。方法: 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正常成人407例,其中体检者232例,90例为身体其他系统检查,再做头部扫描,85例为正常志愿者。其中男性212例,女性195例,年龄在20~86岁之间。分为男女不同性别组,各组再按照每10岁一组划分为7个年龄组。受检查者入选前均须通过健康咨询筛选。利用GE3.0T磁共振对其进行颅脑正中矢状位及以CH-PC线为基准的横断位扫描,所得图像传入ADW4.2工作站,手动测量正中矢状位及横轴位脑干及周围结构的径线及角度,包括中脑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桥脑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延髓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脚间池前后径及左右经,桥前池前后径,四叠体板宽度,四脑室前后径,AC-PC-OB夹角а,中脑与桥脑的夹角β,桥脑与延髓夹角γ。判断脑干各径线及角度与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结果: 1、中脑前后径:男性在30~39岁时最大(P<0.05),然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递减,但降低不明显(P>0.05),到60岁以后下降趋势明显增加(P<0.05)。女性各年龄段均未见显著性差异。总体均数男性大于女性。2、中脑左右径:同性别组不同年龄段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男性在60岁之前各年龄段均数大于女性(P<0.05)。总体均数男性大于女性。3、中脑上下径:男性在30~39岁时最大(P<0.05),女性70岁以后明显缩短(P<0.05);男女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4、脚间池宽:男性及女性均在70岁以后增宽,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40岁以后大于女性(P<0.05),总体均数男性大于女性。5、脚间池深:男性各年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女性50岁以后明显加深(P<0.05)。在40~49、50~59岁组男性比女性深(P<0.05)。总体均数男性大于女性。6、桥脑前后径及上下径男性30~39岁最大(P<0.05),之后各年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而女性各年龄组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男性均数大于女性(P<0.05)。7、桥脑左右径同性各年龄组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但男性各年龄组均数及总体均数均大于女性(P<0.05)。8、桥前池:同性别组内在60岁以后明显增宽(P<0.05),男性60岁以后桥前池较女性宽(P<0.05)。但男女之间总体均数未见显著性差异。9、延髓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同性别各年龄组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男性均数大于女性。10、四叠体板及中脑导水管宽同性别各年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之间亦未见显著性差异。11、四脑室深度随年龄增大逐渐加深,以60岁以后加深明显,差异有显著性,男女之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12、AC-PC-OB及桥脑延髓角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3、中脑桥脑角男性及女性在20~29岁年龄组最大(P<0.05),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制定了中脑、桥脑及延髓的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脚间池深径及宽径、桥前池深径、四脑室深径、四叠体板厚度、中脑导水管宽径、AC-PC-OB夹角、中脑桥脑角及桥脑延髓角的测量标准值。2、探讨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之间脑干各径线及角度的变化关系。3、MRI可清晰描述机体的活体解剖学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