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光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环境和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ugh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满足对环境污染准确检测和生命健康的精确分析,纳米传感器领域的研究正受到广泛关注。基于纳米敏感材料和新型传感技术构筑的纳米传感器在环境检测、生物检测、临床诊断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发展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开发新的纳米传感技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以功能性金纳米簇(Au NCs)、碳量子点(CDots)、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为研究主体,围绕材料做了一系列环境、生物检测的应用研究。1.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高灵敏检测多巴胺(DA)的比率荧光探针,该探针利用CDots与Au NCs间的共价键作用组装而成。传感设计基于以下事实:通过共价键连接的CDots和Au NCs产生FRET(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作用,由于DA与Au NCs间的高亲和性相互作用,可以猝灭Au NCs的荧光,形成响应信号。由于Au NCs的猝灭终止了FRET效应,使得CDots的信号恢复,作为参比信号。据此构建的检测DA的比率荧光探针检测灵敏度高,并成功应用于血清样品中的DA检测,检测限为2.9 n M。2.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高灵敏的Cu2+和Pb2+双检测比率荧光探针,该探针通过表面带正电的碳点(NCDots)与表面带负电的金簇(Au NCs)由静电组装而成。传感设计方案来自以下理论:Pb2+通过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有效增强Au NCs荧光,Cu2+通过能量转移效应猝灭Au NCs的荧光。再通过NCDots对目标物的不同响应,形成参比。达到对Cu2+和Pb2+进行可视化检测的目的。该探针具有制备简单、灵敏度高且检测可视化的特点,对Cu2+和Pb2+的检测限分别为0.15μM和0.5μM。3.由于双酚A(BPA)的低剂量高危害,对发展痕量BPA的高灵敏检测方法提出了强烈要求。本工作利用瓦锡骨架结构化合物(MIL101)通过π-π堆积作用吸附FAM-DNA适配体,通过光致电子转移(PET)机理猝灭FAM荧光(off),再通过BPA对FAM-DNA适配体的变构效应使荧光恢复(on),构建了一种off-on策略的BPA荧光探针。该探针具有成本低灵敏度高的特点,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的BPA检测,检测限为2.2 n M。4.本工作在附载了碳点的类沸石咪唑酯骨架化合物表面,原位修饰金纳米颗粒的形成纳米复合材料CDots@ZIF-8/Au NPs,用于电致化学发光(ECL)监测细胞凋亡。Caspase-3是一种控制细胞凋亡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它能特异性识别剪切DEVD(Asp-Glu-Val-Asp)氨基序列的多肽,是重要的细胞凋亡标志物。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式将CDots@ZIF-8/Au NPs修饰于金电极基底上,通过Caspase-3对肽段的切剪带来的ECL信号响应,监测人类慢性白血病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首先以聚己内酯多元醇(PCL)、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液化MDI和MDI-50为原料合成聚氨酯(PU)预聚体,再用混合扩链剂制备聚氨酯弹性体。讨论了预聚体异氰酸酯基(NCO
本文就新疆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存在差距,问题和制约因素,客观地分析了目前新疆乡镇企业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了新疆乡镇企业持续发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我国在职业教育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与社会伙伴的关系更加值得关注。本文简要的介绍了职业教育社会关系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其影响
电影的片名是电影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它不单传达隐射着影片的主题,还是一个连结电影和观众的纽带,更是一个语言艺术的大观园。徜徉在这各式各样的电影片名中,除了占大多数的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家属在患者住院期间的焦虑症状和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对9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家属的心情紧张、感到疲乏、食欲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高速公路“不封路、少封路”的精神,努力做到“雪中路通、雪停路畅、雪后不滑”的高速公路通行要求。该文结合工程实际,探讨了江淮地区高速公路除雪融冰机械的
目的探讨晶体液和胶体液对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GDFT)下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HCC患者90例,在接受
介绍了胺固化M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成型加工以及性能特点。针对胺固化MDI体系聚氨酯弹性体成型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论述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对于MDI体系的聚氨酯弹性体
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史、两个独立的相关研究及其近期发展趋势作了回顾后,着重介绍了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整合模型(调节-缓和模型),指出了这一模型的重要价值及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