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迷津的探访与书写——张旻小说创作论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q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一批颇具实力,锋芒毕露的青年作家在文坛日益活跃,评论界称他们为"新生代",另有"晚生代","60后"等不同的命名。张曼就是其中一员。新生代作家热衷于运用富有特色的写作方式表现其较为独特的个体经验,在创作上表现出鲜明的个人化倾向。在新生代的小说家中,张曼的"个人化"写作别具特色,明显地区别于其它新生代小说家。这使他在90年代曾一度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张曼以细腻的笔触、质朴的语言,摄取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娓娓讲述着平淡的故事。他的作品倾向于在简单环境下,边缘人物处于临界状态时,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展现人性的复杂、含混。本篇论文试图对张曼小说的这些特征进行分析与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给予评价。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张曼小说独特的个人化写作特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张曼小说创作的叙事空间选择,"校园"是张曼小说空间的象征性的徽标,它代表着封闭、狭窄、纯粹、内在、片断、没有历史延续性的空间。本章通过介绍张雯小说的空间选择,重点分析这些空间的特点以及分析张曼这样选择的原因。
  第二,张曼小说爱欲的表现,张曼小说的主要内容往往与人物的个人情感经历与欲望体验相关,着意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体验。本章通过对张曼小说中欲望化场景的分析,挖掘欲望化景观表象背后深层的意蕴。
  第三,张曼小说对隐秘关系的描写,张曼喜爱写人与人之间暧昧隐秘的关系,这些关系背后晃动着权力和道德的阴影。但是作家以一种超然、淡泊的态度观照着这些"关系",在对这些关系的展现中,透视着人物的精神内在。
  第四,张曼小说对生存可能性状态的描绘。张曼"第三种状态"的写作打通了现实与梦幻的壁垒,在"虚"与"实"之间,表达着有关"存在"的个人化体验。本章通过论述张曼独有的"第三种状态",讨论其不确定的表现手法,分析其作品现实与想象难分辨的特点。
其他文献
本世纪以来,农民工群体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出台的三个中央文件都强调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农民工相关报道出现在公众视野。在此期间,大量农民工报道的涌现,一方面能更准确的反映出媒体的态度,另一方面能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素材。本文选取我国发行量最大、最权威的报纸——《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用定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出《人民日
学位
期刊
报纸
本文以对外汉语教材中四本初级阶段常用教材为语料来源,以四本教材当中出现的汉字作为研究对象,从学习者认知心理特点的角度及认知学相关理论的角度对汉字进行部件拆分,最后得出“初级阶段汉字部件频率例表”并对这个表的使用法进行初步探索。  首先对四本教材当中的汉字进行统计整理,找出它们分别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的等级划分,并统计每个汉字在四本教材中的出现频
学位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发端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但却一直没有引起美国主流文学的关注。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美国黑人为主的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经济政治地位的改善使得美国少数族民众开始对自身权利以及身份进行思考,激发了美国少数族裔作家的创作冲动,催发了学术界对少数族裔的关注。伴随美国少数族裔文学迅速崛起,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构建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
学位
学位
期刊
本文选取2009年和2010年的《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份报纸为研究材料,针对目前学界在字母词研究方面普遍存在的缺乏整体视野的问题,对报纸中字母词的使用现状进行考察描述,并对大众认知程度进行测试调查。同时,本文把字母词置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中,探讨字母词广泛使用的原因,并通过得到的数据对字母词的使用规范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本文首先对尚未明确的字母词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接着采取定量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