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农民”、“农村”、“农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日益突出。虽然为指导和推动农业发展中央连续出台了一号文件,不过由于农业的先天弱质性,导致其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数量与结构过剩成为农业经济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东南沿海一带的农民就开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为农作物销售创造便利条件;到90年代,各级政府对这种模式予以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大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2007年7月1日,我国正式颁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类型、涉及各个领域的合作社迅速增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急剧发展的同时,发展后劲乏力、规模过小、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首先,本文基于对选题背景的解析,紧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增收这两大主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前沿动态,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增收的影响”这一研究问题。本文首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收入、农户等概念进行了界定,选择海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实地调查并分析所得数据的方式探讨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增收的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加入合作社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农户加入合作社之后能够获得的增收情况,与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家庭劳动力情况有直接关联,如受教育水平、对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自身掌握的专业技能、非农职业人数在家庭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家庭,其加入合作社的时间长短、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比例与合作社对农户的增收效果成正比;合作社重视品牌建设与品牌维护这在合作社的长远发展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社的规模,是否有合理的红利返还机制以及社员对合作社的满意程度均与合作社对农户的增收效应有密切关系。因此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发展社员的针对性,完善合作社制度章程,推动合作社实现规范化发展,加强合作社的品牌建设,引导规模过小的合作社进行合并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