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笑气吸入和异氟醚复合笑气吸入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应激反应及麻醉深度的影响。临床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009年4月——2009年10月择期施行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90例,男56例,女34例。ASAⅠ-Ⅱ级,年龄40-60岁。二、麻醉方法与分组择期施行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30例,Ⅰ组(全麻诱导后,吸入异氟醚和笑气维持麻醉),Ⅱ组(全麻诱导后,丙泊酚靶控输注及吸入笑气维持麻醉)及Ⅲ组(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及维持麻醉),选用入室静卧10分钟(基础值TO),气腹0,5,10,15,20min(T1-T5),放气即刻(T6)7个时间点(T0-T6),观察呼吸,循环,麻醉深度及药物浓度等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入室静卧10分钟(基础值T0),气腹0,5,10,15,20min(T1-T5),放气即刻(T6)各时点的监测值。(1).ECG,MAP,HR的变化。(2).SpO2,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M V(分钟通气量):观察并记录T1-T6时各时点上述指标的变化。(3).AAI:采用听觉诱发电位仪观察并记录上述各时点AAI的变化。(4)麻醉药物浓度:观察并记录各时点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PTCI)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RTCI)及异氟醚呼气末浓度(Eti)(5).术中知晓调查:手术结束后唤醒患者,询问麻醉后有无不良感受和回忆,术后24小时再次随访。(6).术后24小时恶心呕吐及发生率的比较:恶心呕吐采用PONY评分标准:0分:无恶心呕吐,1分:恶心但无呕吐,2分:恶心且有呕吐小于3次,3分:呕吐次数多于3次三、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行配对t检验,组间行方差分析。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控输注浓度,异氟醚呼气末浓度,MAP,HR分别与AAI行线性分析,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程度采用Ridit分析。P<0.05认为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气腹时间,手术时间及MAP,H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患者ECG均正常,ST段正常,各时点(T0-T6) MAP,HR的变化,各组患者MAP在T0时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组内比较在T2-T6时点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Ⅱ组明显比Ⅲ组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HR在TO时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组内比较T2-T5时点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组内比较在T2-T6时点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Ⅱ组明显比Ⅲ组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患者SpO2均在98%-100%之间,各时点(T1-T6) PETCO2,MV的变化,各组患者PETCO2在T2-T6时点组内比较均较T1时点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患者MV在T2-T5时点组内比较均较T1时点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AAI值均较低,其中Ⅰ组低于10的情况有8人,Ⅱ组低于10的情况有11人,Ⅲ组低于10的情况有3人。且AAI值与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及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呈负线性相关关系(P<0.05),与MAP,HR无线性相关关系(P>0.05)。5、Ⅲ组PONY发生率明显少于Ⅰ组,Ⅱ组。结论1、3种麻醉方法均不能完全抑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建立气腹时的应激反应,但全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法可较好的控制手术及气腹时对呼吸及循环的影响。2、传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监测并不能完全反映麻醉深度,应同时监测AAI,可达到平衡麻醉的要求,并能很好有效的预防术中知晓及避免麻醉过深的情况发生。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采用全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法较吸入麻醉方法更能避免术后PONY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