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农村金融贷款模式思想研究(1912-1949)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b39274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一直是中外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学界大多认为,农村金融核心症结问题是资金缺乏。因此,如何缓解农村资金缺乏成为此项研究的核心议题。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在面临农村资金缺乏的国家,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民贷款是缓解农村资金缺乏的重要渠道,然而大量事实表明,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民是惜贷的。造成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民惜贷的原因是多方面,随着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在当前的很多研究中,将最主要的原因归结为农民贷款担保品的缺乏,因为农村地区贷款担保方式的缺乏制约了正规金融机构放贷功能的发挥。通常而言,贷款担保品一般分为人际担保和物质担保两类,为了解决农村资金缺乏问题,中外学者对农民贷款担保品的选择、担保品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等问题上进行了重点讨论。从这些讨论成果来看,中外学者主要讨论了正规金融机构通过团体贷款和土地抵押贷款两种模式向农民进行贷款。由于团体贷款和土地抵押贷款需要的担保品不同,所以两者是解决农村地区资金缺乏问题的两种不同路径。其中,前者是由孟加拉Grameen银行在农村小额贷款的成功实践引发,后者则是由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学者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土地纳入金融流转渠道的探讨引出。  目前学界对团体贷款的讨论大多以Grameen银行的农村贷款实践为研究对象。与此不同的是,Timothy W.Guinnane等人将团体贷款的模式上溯至19世纪中期西欧的信用合作社,并结合实证结果指出,贷款农民之间彼此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方式是决定西欧信用合作社运作绩效的关键因素。20世纪初,西欧合作运动传入中国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当时一些学者指出,这场源自西欧国家的“合作运动”从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由于近代中国农村同样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资金短缺问题,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单对西欧的合作运动展开了积极的学术讨论,而且部分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进行了一些制度探索。已有史料表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从事农贷业务的银行向农村放款的中介出现的。在当时中国农村地区信用合作社的建立过程中,协助农民建立信用合作社的银行家参照了西欧信用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并且强调入社农民在通过信用合作社向银行借款的过程中,彼此承担连带责任。针对已有研究对信用合作社贷款即团体贷款讨论分散的现状,本文研究选取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民贷款的案例进行研究。作为以经济思想为研究内容的研究论文,在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从事农贷业务之前,文章首先在梳理近代中国学者对造成农村资金缺乏的原因的认识的基础上,爬梳了当时中国学者提出的解决对策,然后落脚到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农村贷款业务的规章、制度分析上。  从担保方式上来说,团体贷款是以贷款人之间负有连带责任的方式担保。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复杂,除了对团体贷款的讨论之外,学界探讨的另外一种贷款模式就是土地抵押贷款。20世纪80年代,土地产权的不清晰严重制约了亚非拉地区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一些发展经济学者开始讨论这些国家的土地权利确定问题。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经济学界展开了将这些发展中国家农村土地纳入资金流转渠道的探讨。无独有偶的是,20世纪30、40年代一些中国学者对土地纳入资金流通的可行性进行了长期的讨论,这些讨论主要围绕土地金融思想展开。近代中国学者认识到,土地分配不均、资金缺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土地金融思想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历史背景有直接关联,土地金融思想是将农村土地、资金问题结合起来考量提出的针对性策略。在经过十余年的学术讨论之后,1942年1月中国农民银行成立土地金融处正式开展了土地金融业务,该行的土地金融业务共分为地籍整理放款、扶植自耕农放款、土地改良放款、照价收买放款、土地征收放款、土地重划放款六类。近代学者认为,农村土地金融的实施不但有助于改善土地分配格局,实现地权的平均,而且有助于充实农村地区缺乏的资金。  本文将交易成本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工具,综合采用历史实证、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农村贷款模式思想进行研究。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六章,相关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了选题来源与研究视角。其次对正规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简要介绍了研究所用到的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金融发展理论。然后把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研究内容分为三类予以回顾,最后阐述从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章节安排等方面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路线。  第二章旨在对近代中国农村面临的金融问题进行梳理。这部分的研究主要从近代学者针对当时的农村经济状况所发表的观点进行阐述。近代学者将农村经济严重滞后的状况称为农村经济危机,他们认为,农村经济危机归结为资金缺乏、土地分配不均、农产品价格波动、国外影响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近代学者主要提出了通过建立农村金融制度、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两个针对性的策略破解。在此基础上,将结合目前国外经济学界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对近代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理论分析。  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围绕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有贷款业务合作的合作社展开。第一节首先是对国外经济学者对团体贷款及信用合作社贷款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团体贷款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节对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农村进行放款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选择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放款进行理论上的解释。第三节介绍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探索,包括组织结构、社员责任与监督机制等方面,对于社员责任与监督机制的阐释上结合了模型化的分析。  第四章是关于中国农民银行土地金融业务的研究。第一节首先从国外学界对将土地纳入资金流通渠道的讨论入手,然后根据已有的文献材料、档案材料来论证开展中国农民银行土地金融业务研究的可行性。第二节主要介绍了20世纪30、40年代学界关于构建土地金融制度的讨论,这部分着重爬梳了近代学者、银行家的土地金融制度设计及他们对中国农民银行土地金融处实施土地金融业之后的评价。第三节从理论上讨论土地金融放款的绩效,并揭示近代中国土地金融思想对解决当前农村资金缺乏问题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首先对近代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和土地所有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流变进行梳理,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更清楚的展示国民政府时期的金融制度框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演变路径。然后分析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并探究造成农村资金短缺的原因,接着介绍当前中国解决的农村资金短缺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对策。最后廓清中国现有的制度框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形成的制度框架,在此前提下,把本文的研究与目前中国农村问题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解决农村资金不足问题的改进对策。  第六章对本文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后续研究工作的努力方向。
其他文献
农村信贷是农村经济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的生产要素——资金的组织、供应、配置的渠道.在该文中,作者试图以中国农村市场化改革为背景,以农村信贷与农村经
人工流产术的镇痛问题一直是妇产科医生关注的热点。为了减轻受术者的痛苦,近2年来我们应用了宫术安栓,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门诊自源要求行人工流产并无并发症及
近年来由于抗白血病化疗的进展,儿童急淋白血病五年生存率已达90%以上,成人急粒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也由过去50~60%提高到70~80%以上。与此相反,慢粒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患者的生
全球政治经济贸易的一体化,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往来,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导致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四起;网络通讯等信息通道的飞速拓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增进了人
该文主要介绍了阿玛蒂王·森的专著《自由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及森对发展问题的独到见解.
该文所力图做到的创新之处包括:(1)风险投资以促进技术进步为中介对经济发展作 用的理论建构主风险投资有美国"新经济"形成中作用的实证分析.(2)对美国风险投资运 作中双重委
碳沉积效应普遍存在于核物理实验中,对低能核反应实验有很大影响。本工作在反应靶前后加不同电压,利用~(12)C束流持续轰击~(13)C靶,研究了~(12) C有效厚度的变化。测量结果表
该文主要研究宏观层上的国际竞争力,即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力有两个基本的涵义(1)重视一国(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长期盈利能力;(2)竞争力强意着国民财富的增 加和实际
1节能降耗呼唤绿色IT在今年的G8峰会前夕,我国政府公布了外界期待已久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被形容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历经多年策划、起草,
本文报告40例90岁以上老人的尸解所发现的心血管疾病类型。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94岁(90~103岁)。40例中发现患有心血管病者39例,最常见的为冠心病,其次为主动脉瓣及二尖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