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苍术具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之功,为燥湿健脾常用中药,在我国具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2015版《中国药典》载明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与北苍术的干燥根茎。目前市场上流通苍术以野生北苍术为主,茅苍术以人工栽培为主,主要供出口。此外在我国东北民间及朝鲜地区还有一种关苍术也被作苍术使用。目前苍术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对于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也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这些研究的欠缺,阻碍了苍术的质量标准提升及其临床应用。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从化学成分角度对不同品种及炮制前后样品分别进行化学成分差异研究。并对不同生长状态的茅苍术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采收时间。(2)采用血清药物化学,肠道菌群共孵育,血清代谢组学思路分别探究苍术的入血成分,有效成分肠菌代谢产物及治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机制。最终从“化学成分-入血成分-药理作用”多方面对苍术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以期为苍术的深入研究、质量评价奠定基础。方法:(1)建立基于UPLC-LTQ-Orbitrap的分析方法,对不同苍术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采用PCA、OPLS-DA等方法对不同样品间的差异成分进行了研究;基于定性的成分结合加权算法,对不同生长生长状态的茅苍术样品进行评价。(2)采用所建立的UPLC-LTQ-Orbitrap方法,通过大鼠灌胃给药血清及空白血清的对比分析,探究苍术入血成分。(3)构建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模型,建立采用高分辨率质谱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评价茅苍术及北苍术的饮片及炮制品麸炒饮片对高浓度乙醇引起的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代谢轮廓影响,筛选并鉴定内源性差异标志物,解析相关的代谢通路。(4)采用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对苍术几种有效成分的肠道菌群体外共孵育样品进行代谢产物分析。利用所得到的精确分子量及化合物碎片信息,结合辅助软件,对可能的代谢产物进行初步鉴定。结果:(1)从三种苍术样品中鉴定出76种化合物,包括17种萜类成分和12种聚炔类成分。采用PCA及OPLS-DA算法,建立三种苍术的拟合模型,并筛选出茅苍术与北苍术间的16种主要差异化合物,茅苍术、北苍术与关苍术间的13种主要差异成分。同时建立了三种苍术药材中苍术苷A、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白术内酯III、苍术素,苍术酮,(4E,6E,12E)-十四碳三烯-8,10-二炔-1,3-二乙酸酯的LC-LTQ-Orbitrap分析方法,经过方法学考察,证明该方法同时适用于此7种成分的含量测定,为苍术的质量标准建立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相关参考。(2)根据鉴定的76种成分,对苍术样品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差异进行了探究。采用PCA及OPLS-DA法,分别从茅苍术与麸炒茅苍术样品中筛选出炮制前后的主要差异成分7种,从北苍术与麸炒北苍术样品中筛选出炮制前后的主要差异成分12种。(3)根据鉴定的17种萜类成分和12种聚炔类成分,探究了茅苍术的生长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所检测17种萜类成分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夏季含量最低,此后逐渐升高,于12月份达到最高。且相同采收月份样品,三年生样品总量高于二年生样品。12种聚炔类成分,结果也显示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7月份总量最低,11月份总量达到最高,三年生样品总量高于二年生样品。采用CRITIC赋权法,对萜类及聚炔类成分进行加权计算,结果显示三年生11月份采挖样品无论萜类成分还是聚炔类成分得分均最高,表明11月采挖的三年生样品质量最好。(4)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在给药组大鼠血清样品中共检测到39种原形化合物。(5)构建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病理切片检查显示给药组大鼠胃组织形态及损伤均优于模型组。通过检测大鼠血清中六种生化指标IL-6,IL-8,TNF-α,GSH,MDA,SOD含量发现,模型组大鼠血清中此六种生化指标存在显著差异,4个给药组的六种指标显著回调,表明4种苍术可显著改善乙醇引起的实验性胃溃疡症状。采用代谢组学研究思路,利用UPLC-LTQ-Orbitrap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发现了正常组与模型组间的16种差异成分,这些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包括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4种苍术样品均对这些成分有改善作用,且茅苍术整体优于北苍术,炮制品优于未炮制品。(6)采用三种苍术有效成分与大鼠肠道菌群共培养,结合UPLC-LTQ-Orbitrap技术与Compound discover软件分析,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共鉴定出6种代谢产物。发生的代谢反应主要包括:羟基化、氧化、去甲基化、水合、去饱和及硫酸化。结论:本文采用UPLC-LTQ-Orbitrap技术,结合植物代谢组学、血清药物化学、血清代谢组学方法,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两方面对中药苍术进行研究,客观的评价了不同样品间的化学成分差异,更为全面的探究苍术发挥药效的化学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工作为中药苍术的综合评价与质量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