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城市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交通方式的变革,都会极大的影响到城市的结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基点,带动站点及周边区域地上、地下空间建设,使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及其周边地下空间向综合化、集约化、立体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在历史街区内部,随着轨道交通的介入、人口流量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原有的街区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都会导致原有历史街区结构功能的滞后性而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步伐产生矛盾。轨道交通的介入,不仅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和维护其整体的环境风貌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解决发展与滞后性的矛盾提出了全新的思路。传统的解决方法都是从二维层面对历史街区的土地、建筑景观风貌等进行研究,而本文则以全新的方面,从城市设计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三维环境的设计,涉及学术领域不同的学科。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的梳理,以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物质环境的地下空间为研究范畴,通过物质、人文两方面环境的创造,以期探讨和构建历史街区轨道交通介入后的更新和保护新途径。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域地下空间与其他空间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一是位于特殊的地下环境中(位于历史街区地下空间),二是要有具有突出的交通可达性。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域地下空间设计的理论著作、实践案例及发展趋势做了总结性归纳,并总结现阶段我国在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域地下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不足与问题。其次,通过论文前期阶段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城市-体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更新保护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论文第3章对影响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域地下空间的宏观要素与微观要素做了系统分析。针对各个层面的分析,利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论文第4章从空间规模、功能、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内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域地下空间的设计要点,希望为以后研究历史街区轨道交通站域地下空间设计提供可参考性的意见。论文的最后以杭州百井坊历史街区武林广场站设计为例,对论文总结的理论方法与设计要点,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可能现存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