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灌注极早期应用抗氧化剂和Na<'+>/Ca<'2+>交换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公认的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强、最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是缺血预适应。但在临床中,由于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无法预计,所以在缺血前进行预处理,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2003年,Zhao等在狗的缺血—再灌注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心肌保护现象,称之为缺血后适应,即于再灌注前给予数次短暂的再灌注—再缺血处理,其对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效应不亚于心肌缺血预适应。值得注意的是,Zhao等最初进行后适应现象的研究时处理的时间周期较长(5min再灌注-5min再阻断,3个周期,总时程30min),最后以阴性结果告终。后来他们把时间周期缩短(30s再灌注-30s再阻断,3个周期,总时程3min),结果产生了显著的心肌保护效应。这一研究过程提示,有效进行缺血后适应操作的时间窗位于再灌注的极早期(狗为再灌注开始的3min),此后,在兔心也观察到同样的缺血后适应现象。但是在大鼠心脏,当时还未见相关报道。为此,我们首先研究了大鼠心脏是否存在缺血后适应,以及有效进行缺血后适应操作的时间窗。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心脏存在缺血后适应,进行缺血后适应操作的最佳时间窗在再灌注开始1min。 在大鼠心脏的缺血后适应现象和缺血后适应发生的时间窗得到确定后,我们试图探讨在这一时间窗内给予药物干预,是否也能产生同样的心肌保护效应。如果获得阳性结果,将对临床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入手,选择能对抗这一病理过程触发因素的药物进行干预。根据目前的研究,再灌注后迅速生成的活性氧类物质和细胞内Ca2+超载是启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病理过程的两个最重要的触发因素。为此,本研究选用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和Na+/Ca2+交换抑制剂-KB-R7943,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极早期进行药物干预,观察它们对损伤心肌的保护效果,并与缺血后适应的效果相比较;利用离子荧光测定技术,观测谷胱甘肽和KB-R7943对模拟缺血/再灌注时单个心肌细胞胞内游离Ca2+和ROS含量的影响,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3活性的检测,观测谷胱甘肽和KB-R7943的心肌保护效应,与其可能存在的抗凋亡作用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分四部分: 一、不同模式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心脏是否存在缺血后适应,以及产生最佳心肌保护效应的时间窗。 材料与方法:实验用240-260g健康Wistar大鼠,按照文献方法建立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可逆性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后,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0.15mv时为模型缺血成功。实验结束时用Evensblue和TTC双染,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心肌危险区与梗塞区面积;同时留取血浆标本,检测CK和MDA含量;并对再灌注3h时后LVSP-LVDP、+dp/dtmax和-dp/dtmax的恢复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不同模式缺血后适应对心肌梗塞面积的影响: 实验分为6组进行。 (1)假手术组:仅在LAD下穿线,不结扎,总时程210min (2)缺血/再灌注组:缺血30min,再灌注3h (3)10s缺血后适应组:缺血30min,于再灌注前进行后适应干预(10s再灌注-10s再阻断,3个周期,总时程1min),后再灌注3h (4)30s缺血后适应组:缺血30min,于再灌注前进行后适应干预(30s再灌注-30s再阻断,3个周期,总时程3min),后再灌注3h (5)1min缺血后适应组:缺血30min,于再灌注前进行后适应干预(1min再灌注-1min再阻断,3个周期,总时程6min),后再灌注3h (6)3min缺血后适应组:缺血30min,于再灌注前进行后适应干预(3min再灌注-3min再阻断,3个周期,总时程18min),后再灌注3h 1.1危险区面积占左心室面积的百分比:这一比值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各组动物模型的缺血程度大体一致,因而具有可比性。 12心肌梗塞面积占危险区面积的百分比(AN/AAR比值):这一比值在10秒后适应组及30秒后适应组分别为(30.95±4.26)%和(32.46±5.26)%,与缺血/再灌注组(48.85±5.19)%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但10秒后适应组降低更明显;而1分钟后适应组和3分钟后适应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这表明①大鼠心脏存在缺血后适应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②对大鼠心脏进行缺血后适应操作的时间窗在再灌注极早期,即再灌注开始后的1min-3min,其中再灌注1min是最关键的时期。 2.对血浆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各组CK与MDA含量的减少与心肌梗塞面积的减小基本平行。与缺血/再灌注组(73.23±3.02U/ml;20.54±2.66nmol/ml)相比,CK及MDA含量在10秒后适应组(45.85±4.78U/ml;12.85±0.93nmol/ml)及30秒后适应组(46.76±2.11U/ml;13.09±1.26nmol/ml)均显著减小(P<0.05),而1分钟组与3分钟组无明显变化。 3.对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缺血前各组间的LVSP-LVDP,HR,+dp/dtmax,-dp/dtmax值无显著差别(P>0.05);在再灌注3h时,单纯缺血/再灌注组上述各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不同模式的缺血后适应的各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回升,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二、再灌注极早期应用GSH和KB-R7943药物干预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应用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Na+/Ca2+交换抑制剂(KB-R7943)在再灌注极早期进行干预,观察它们对大鼠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体重240-260g。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同第一部分。为使药物于再灌注开始后1min内在冠脉循环中保持较高的有效浓度,我们建立了经左心室-主动脉-冠状动脉(LAC)途径给药,即将药物溶液1ml经左室测压管的侧孔匀速注入,药液随血流从左室经主动脉进入冠脉。常规静脉给药则从右侧股静脉注入。标本的留取及检测同第一部分。 三、GSH和KB-R7943药物干预对模拟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游离钙及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进一步探讨GSH和KB-R7943对心肌产生的保护作用与它们抑制ROS生成及/或抑制Ca2+超载的关系,并分析ROS生成与Ca2+超载在这一病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材料与方法:实验用体重240-280g健康Wistar大鼠,利用酶法急性分离其单个心室肌细胞。将细胞负载fura-2/AM或DCFH-DA荧光染料,在CCD离子成像系统中直接测定心肌细胞游离Ca2+及ROS的变化。用模拟缺血台氏液(氧分压(43.2-59.1)mmHg、pH6.6和无糖)和正常台氏液对细胞进行模拟缺血/再灌注。 四、再灌注极早期应用GSH和KB-R7943药物干预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GSH和KB-R7943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其他文献
该论文论述了连接GSM/GPRS协议栈第三层和移动台上层软件实体的AT命令解释器设计与实现方法.论文由两个部分共四章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GSM/GPRS系统的背景知识.包括系统
天线作为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雷达发射和接收信号质量.高频地波舰载超视距雷达对天线有其特殊的要求,要求天线尺寸小,与周围环境耦合小,同时还要尽
本研究以东北五个地区的天然林白桦为材料,测定了木材解剖特征(纤维形态、胞壁率、组织比量、微纤丝角)、基本密度、小拉伸强度和年轮宽度等性状。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
该文在分析和讨论传统医用X线减影成像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模板匹配法和减影直方图信息的DSA矫正技术,开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医学DICOM图像数字减影游览处理器软件.在此基础
该文提出了基于IDE硬盘的脱机并行存储方案.在数据存储过程中,存储系统不受PC机干预,在UDMA控制器下,采集数据被分时存储于多块硬盘,实现了高速数据的无丢失存储.事后数据的
上文提出的估计模糊函数的方法尽管有不需要迭代运算的优点,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不能估计散焦模糊函数.在近期关于模糊函数估计的文献中,原始图象被模型化为二维自回归过程,
近年来,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各种人工智能算法在包括语音识别、图像检测与处理、文本检测与挖掘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其在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仍方兴未艾。机器学习的各类算法
随着现代社会对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识别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虹膜是人体生物特征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虹膜的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鉴别与身份认证,如同指纹、面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文阐述了红外技术和分形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并就分形理论的基本概念作了研究分析,然后就提出的算法进行详述.首先,在图象预处理阶段,提出一种非线性变换算法消除海杂波,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