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内生性、外生性,中性与非中性,都涉及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关联问题。货币的本质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货币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货币的内外生性的争论来自于早期的关于物价和货币问题的争论,到底是通货决定物价还是物价决定通货的问题。对货币的内外生性的理论判定是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追踪上述有关思想的源流,本文集中关注于货币内生性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货币内生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斯图亚特时期,他首先提出了到底是物价决定通货还是通货决定物价的问题。后来,斯密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吸收,认为"一国的流通只能吸收一定量的货币"这个观点,认为货币的流通量取决于商品量。在货币理论史中,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之间有一场持续时间很久的争论,银行学派认为其中货币不只是硬通货,还包括银行券,支票,汇票等。其次,银行学派试图说明物价和商品之间的关系,指出商品量的变化是物价变化的原因而非结果,在执行交换职能的时候,只需要部分货币而非全部货币,货币会通过贮藏手段来适应商品的流通。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货币的内生性问题,认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维克赛尔、凯恩斯、熊彼特的货币理论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认同物价水平决定货币量的观点。随着商业的发展,汇票和银行券的使用更加普遍,信贷关系在商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都认同是私人的贷款需求产生了对银行货币量的需求,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产生的,即货币需求创造了货币供给。在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理论中,温特劳布的主要理论是工资定价理论,随着劳动成本的提高,为了保持就业和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实体经济而产生的货币需求需要银行提供信贷支持。这种货币内生性来自政治上的需要。卡尔多的货币内生观点则从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度去论证。摩尔在两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水平主义"的货币供给理论,说明了货币供给更多的是来源是信贷需求。在对货币内生性的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以后,对货币外生的主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思想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出版,凯恩斯成为了一名货币供给外生的支持者。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外生,却不同意货币中性的观点。凯恩斯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大萧条,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水平是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不能进行人为的控制,只有增发货币来使利率达到人们愿意进行增加投资,扩大就业的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凯恩斯成为了货币外生论的支持者。弗里德曼则是从货币供给的方程式出发来阐述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于中央银行对高能货币具有决定作用,而高能货币也对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货比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最后,从基础货币供给方面和货币乘数这两个因素,结合一定的定量分析来对我国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行了解释。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进行了简单的图表分析没有通过精确的计量模型来进行检验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