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丘陵红壤区次生林恢复模式和影响机制研究 ——以长株潭“绿心”区为例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4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植被恢复已经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优先内容。我国南方丘陵红壤区孕育了全球面积最大且最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原生植被几乎消耗殆尽,随着国家多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区域内植被得到了迅速恢复,次生林成为现状植被的主体。但关于次生林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典型样方法进行样方调查,基于115个20 m×30 m的典型次生林样方数据,系统研究:(1)次生林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和结构的演变模式;(2)次生林群落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等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过程;(3)影响次生林恢复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主要环境因子。主要研究结果为:(1)次生林大致可划分为恢复早期(灌丛阶段)、恢复前期、恢复中期、次顶级群落和顶级群落五个恢复阶段,各阶段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灌丛阶段以低矮的常绿或落叶灌木组成,恢复前期主要为落叶阔叶树,恢复中期由针叶树、落叶阔叶树和喜光的常绿阔叶树等组成,次顶级群落以喜光的常绿阔叶树和顶级群落树种组成,顶级群落由气候顶级树种组成。(2)次生林植被恢复具有非线性、多路径的特点,建群种大体呈现出从喜光到耐荫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恢复起点多样,灌丛、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不同恢复地位的群落均可作为恢复的起点;恢复路径多样,起点不同的群落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严格的界限,如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均可转化为常绿阔叶林;存在偏途恢复为偏途顶级群落的现象,如樟树林可以从裸地直接成林并长期稳定存在。(3)次生林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总体变化不大,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略有降低;群落的垂直空间逐渐增高,层次逐渐复杂;采取不同生存策略的建群种植株密度差异较大,总体反映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恢复阶段一般有约20%的物种进行更新,建群种的更新能力随着恢复程度加深而增强。总的来说,次生林恢复使得其群落结构愈加复杂与稳定。(4)生物量随着恢复进程逐渐增加,但在建群种更替的过程中,生物量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降低,顶级群落阶段生物量远超其他阶段。恢复过程中,土壤的持水能力逐步增强,土壤容重变化不明显,全碳、全氮含量明显上升,全磷含量降低。(5)选择的11个环境因子解释了次生林恢复模式变异的21.92%,坡位、坡度、干扰强度等是影响次生林植被恢复的主要环境因子,这些因子较好地解释恢复前期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变化,但对于恢复中、后期阶段的解释性不强,更倾向于没有一种真正限制植被恢复的决定性因子,传播、定植等随机过程主导了植被恢复。本文通过定量的方式研究了南方丘陵红壤区次生林恢复过程中的物种、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明影响植被恢复的环境因素,可为地区植被恢复和次生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划分恢复阶段所使用的“种间联结——恢复系数法”对恢复阶段或演替阶段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面对老龄化持续膨胀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养老产业体系仍然处在不健全的状态,就住宅建设而言,如何解决养老居住问题将直接聚焦到家庭生活的载体中,即住宅套型与室内空间中。在传统设计观念与生产方式的模式下,我国住宅建设暴露出建筑寿命短、空间面积不足、配套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卫浴空间中尤为突出,受传统卫浴文化的影响,我国在卫浴建筑面积和卫浴功能排布方面受到限制,伴随着人类身体的老化,从站立老人到轮椅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