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yanfeiw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是超急性期的溶栓干预,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溶栓治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诊断在临床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基于神经影像分析,通过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实现缺血性脑卒中的个性化溶栓治疗,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已有的溶栓解决方案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欠治疗或者过度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分析的关键在于脑缺血相关区域和组织的识别量化。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传统图像分割技术难以满足要求。新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为脑缺血相关区域和组织的精确分割提供了新的思路。鉴于此,本文在分析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与国内缺血性脑卒中专家紧密合作,对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分析做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基于稀疏表示理论分割超急性期脑缺血区域。针对超急性期脑缺血区域的高度不均质性、病态边缘、伪影噪声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稀疏表示的监督学习分割框架。在训练阶段,通过组合子类样本字典的方式生成分类字典,从而提高分类字典识别能力。而分割图像时通过阈值分割预处理获取感兴趣区域;然后对感兴趣区域内的体素基于稀疏表示误差分类,在提高计算速度(<7s)的同时提高了分割精度(Dice系数为0.755±0.118)。基于稀疏表示-包特征识别超急性期脑缺血区域。样本不均衡性是病变组织分割任务中一个常见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体素分类和区域识别的超急性期脑缺血区域分割框架。首先采用均衡采样方式获取训练样本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并应用于训练数据得到脑缺血区域初始分割;然后基于初始分割和金标准分割获取区域样本后提取区域的稀疏表示-包特征,并训练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以识别脑缺血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分割精度(0.774±0.117)优于随机森林分割精度(0.606±0.21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分割磁敏感加权图像静脉。磁敏感加权图像静脉灰度分布与其他组织灰度分布存在较大程度重叠,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大,其细长的形状也增加了分割难度。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卷积网络结构,并加入稠密连接融合多尺度特征,实现静脉分割。为了消除样本不均衡问题带来的影响,同时避免Dice损失函数对于细小血管的平滑效果,训练时采用一种加权的混合损失函数,进一步提高分割效果。经过对比试验发现,所提出的方法分割磁敏感加权图像静脉的Dice系数达到0.756±0.043,显著优于另外三种方法(DeepMedic、多尺度血管增强、线性分布模式)的分割结果(Dice系数分别为0.734±0.052,0.615±0.060,和0.388±0.087)。
其他文献
俄罗斯第一频道是俄罗斯最大的电视媒体机构,拥有较高的收视率,具有丰富的纪录片制作经验。2016年2月28日起,该平台播出了电视纪录片《发现中国》。这是一部向俄罗斯观众介绍
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加剧了教学内容和手段改革的紧迫性,混合式学习方式的引入在这一背景下可谓恰逢其时。混合式学习的核心在课程设计及其配套的考核策略。以纲要
<正>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同一个班主任,做低、中年级班主任时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所带班级年年被评为优秀班级,到担任高年级班主任时,
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运行的物质基础,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但在基金运行上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使得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面临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发生新的变化。围绕经济权利产生的冲突,偶然性、突发性的群体性冲突增多,但社会冲突的性质仍然以非对抗性冲突为
"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是核电质量方针,以质量来保证安全。核电厂的核安全和质量是密切相关的,核安全是核电厂全寿期的灵魂,工程质量是核安全的基础,有了好的质量才能保证核安全
<正>伴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增多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对满足一定年龄要求的老年人实行免费乘车制度。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公交公益性的特点,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房建工程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在房建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对房建工程的施工进行概述入手,对房建工程软土地基施工
分析了钢管保护气氛热处理炉的保护气氛类型及性能 ,对钢管保护气氛热处理炉内气氛的化学过程动态分析了无氧化的平衡条件。介绍了保护气氛热处理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及汽车用
本文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文献不同的研究主体,分析土地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本研究基于新世纪以来的"衰退期"与"上升期"对土地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