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李嘉图创立了比较优势原理,其后学者一直悉心探索决定和影响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被认为只能解释通常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垂直分工和贸易,而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产业内水平分工和贸易则需要用新贸易理论来说明。二者的区分同时又被称作理论发展上的互补性。 近几十年来,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垂直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一部分国际分工由产品之间的分工转向了同一产品内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分工,并产生了产业内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垂直贸易。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大量发生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同时其表现形式又是包含中间产品的产业内垂直贸易,而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只对最终产品贸易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因而探索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模式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本文建立了两个基本理论模型,一个是单一产品的模型,在此模型中,通过把垂直专业化分工纳入到赫-俄理论的分析框架,着重探讨分工的形成基础及分工利益;另一个是扩展为多产品的模型,此模型还说明了贸易障碍的降低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促进作用。另外,本文对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也作了研究。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至第3章,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至第5章,对中国的加工贸易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其中,第2章(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模型化研究)和第4章(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是本文的重点。 第1章包括问题的提出、垂直专业化的定义、文献回顾以及本文的内容摘要研究定位等内容。 第2章对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了模型化研究。首先把垂直专业化分工纳入赫一俄理论的框架内,建立一个单一产品模型。然后借鉴Kei一uyi的方法,把小岛清(1984,p24图2一1)列举的两国家、连续产品的模型,扩展到两国家、连续产品(每种产品分为两个生产阶段)的模型。本文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分析。 第3章是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验研究.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中国在世界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等问题,并运用中国加工贸易数据对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测量。本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第一部分的实证研究,又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 第4章从数量方面和结构方面研究了中国的加工贸易。数量方面的研究包括两方面:加工贫易与一般贸易的关系、加工贫易与贫悬余额的关系.结构方面的研究包括三方面: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然后,对中国的加工贫易进行了评价. 第5章研究了当代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特点并对中国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