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环境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与实践——以桂林市“两江四湖”工程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这一热点问题和前沿课题,以桂林市“两江四湖”工程为依托,通过对桂林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全面调研和系统评价,并在回顾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水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植物学等多学科理论,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城市水环境整治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构建了桂林城市水环境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框架并应用“两江四湖”工程实践,取得如下重要研究成果: 1、针对桂林城市水环境质量现状,提出了以河岸带为核心的“河道(湖床)清淤截污与辅助溶氧—介质筛护岸—河岸缓冲带—绿色走廊”一体化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方案,构建了完整的城市水环境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理论框架。 2、通过实践观察,提出并深入研究了介质筛护岸技术,论证了其滞洪补枯功能,确定了介质筛护岸的工程技术结构,并将片状介质筛和介质筛—植被护岸技术应用于“两江四湖”工程实践。 3、在对缓冲带宽度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形分析与污染物迁移模拟相结合的缓冲带宽度设计框架和方法,测算了缓冲带安全宽度,确定了河湖植被缓冲带的植被种类结构。 4、提出了基于感知调查的河流绿色走廊规划和设计方法,并初步应用于工程实践。 5、在“两江四湖”工程中应用了理论研究成果,“两江四湖”主要水域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论文研究始终以自然生态修复理念为主线,紧密结合桂林市“两江四湖”工程,开展“河坝辅助溶氧—介质筛护岸—河岸缓冲带—绿色走廊”的一体化城市水环境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研究,并应用于“两江四湖”工程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同时验证了城市水环境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良好结合,为我国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的新思路和新的技术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老年帕金森(P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尿酸(U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诊断为PD的共94例门诊患者,按照是否伴有
“全面两孩”政策是国家直接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所提出的一项生育政策,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该项政策的提出并未直接转化为人口生育率的大幅度提升,分析该项政策下影响女性生育
该文选取科尔沁沙地作为研究区域,以两种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两种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农、牧业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该研究以TiCl、Cr(NO)·9HO、氨水为前驱物,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掺杂Cr纳米二氧化钛.对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滴加速度与搅拌速度、陈化、溶液PH值、
本论文以原位DRIFTS、TPD、DFT模拟计算、GC/MS、BET、TEM及XRD为研究手段,对富氧条件下Ag/AlO选择性还原NOx反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尤其是对反应机理,包括反应中间体的形成与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石墨相氮化碳(g-C3N4),由于其优异的热、物理及化学稳定性,来源丰富和合适的电子能带结构(2.7eV)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廉价、稳定的可见光催化剂,可应用于光解水产氢、有机污染物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气体电子倍增器(GEM)作为一种新型气体电离室探测器,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卓越、兼容性强等优点,在高能物理、核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研
该文用层压法制备了碳纤维/树脂复合吸波材料,对以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粘胶基活性碳毡、六角晶系铁氧体及乙炔导电碳黑作为吸波剂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做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