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数据利用的反垄断法限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101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俨然已成为多个行业的关键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关注由数据引发的社会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数据在客观属性、功能价值上与个人信息、大数据均存在一定差别,不应将数据所涉问题完全等同于个人信息保护抑或大数据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数据本身并无独立价值,而是通过经营者的收集、存储、分析、使用即数据利用实现价值,在此基础上,由于用户、用户数据、网络服务质量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着正向数据驱动效应,经营者的数据利用极易对市场竞争秩序及消费者福利产生直接影响,继而引发反垄断法的高度关切。现代反垄断法行为主义控制模式下,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应当是经营者实施的垄断行为而非垄断状态,申言之,反垄断法不应对经营者的数据控制或占有本身进行过多评价,而应重点评估经营者数据利用行为是否会产生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及损害消费者福利的负向效果。鉴于经营者的数据利用行为是经济法视阈下经营者权利的基本内容,既包括能够造成正向市场竞争效应或提升消费者福利的正当数据利用行为,亦包含能够对市场竞争造成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及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垄断行为,反垄断法不应对经营者数据利用进行一刀切式的“规制”,而是出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及保障消费者福利之目的对经营者权利进行一定的“限制”,为经营者的数据利用行为划定合理边界。被誉为我国反垄断法“三大支柱”制度的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与经营者集中控制为经营者数据利用的反垄断法限制提供了制度空间,然而,在结合既有判例与执法案例之基础上,会发现前述法律制度的适用存在着意思联络难以识别、市场力量评估标准模糊、行为滥用性判定困难、经营者集中审查制度滞后等问题,需要在相关制度框架内逐一进行分析并予以回应。如何甄别并禁止经营者经由算法实施的垄断协议是近年来域内外反垄断法学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算法在商业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经营者之间的交互频次与市场信息供给透明度,进而为经营者之间达成并实施协同行为提供了便利,而这种经营者借由算法实施的协同行为可以被称之为数字垄断协议。值得警惕的是,算法除了发挥“信使”作用成为传递竞争信息的辅助工具以达成“算法辅助型”数字垄断协议,还可能在深度学习算法的作用下代替经营者达成“深度学习型”数字垄断协议。对于“算法辅助型”数字垄断协议,其本身并未脱离现有反垄断法中关于垄断协议禁止的理论与制度框架,将其归为我国《反垄断法》所禁止的协同行为即可。而对于“深度学习型”数字垄断协议,则需要通过对相关规定进行再造以拓宽反垄断法默示共谋理论的适用空间。此外,通过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对涉案算法进行监管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字垄断协议带来的证据收集难题。在涉及数据滥用的案件中,需要根据所涉数据的不同类型而考虑进行相关数据市场的划分,并将数据在相关市场内的稀缺性作为评估经营者市场力量的非结构因素。在行为滥用性判定上,需要明确经营者实施的数据滥用行为可以分为排他性滥用与剥削性滥用。前者主要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拒绝开放“关键数据”,后者则主要包括经营者不当收集与过度利用数据。“关键设施理论”的适用能够有效应对部分经营者通过拒绝开放数据造成的数据封锁效应,但对“关键数据”的界定标准应当在所涉数据不可或缺性、不可复制性、缺乏正当理由及数据开放具有可行性等条件上进行严格限制,以防对数据控制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而数据的不当收集及过度利用则可以基于理论证成归为我国《反垄断法》中的不公平高价与差别待遇进行相应规制。单一营业额标准极有可能使数据聚集型经营者集中逃脱反垄断法审查,通过增设交易规模标准能够有效将其纳入到反垄断法的监管之中。综观既有经营者集中审查案例,对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竞争效果评估,应当充分考察经营者集中所致的数据聚集是否会产生单边效应、协同效应和封锁效应。鉴于数据聚集型经营者集中造成的最为直接的市场竞争损害是数据封锁效应,以合理条件开放所涉数据为代表的行为性救济方式是最优选择。此外,数据聚集型经营者集中还有有可能涉及隐私问题,为防止反垄断法被泛化适用,须明确只有隐私保护受损归因于竞争损害时,方才将隐私问题纳入反垄断法分析,并在必要时将隐私保护政策作为经营者集中附加限制性条件。无疑,数字垄断协议、数据滥用行为及数据聚集型经营者集中对市场竞争及消费者福利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显然应当予以反垄断法规制,但上述行为对反垄断法框架并未造成颠覆性影响,仅需在分析范式及价值构造上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经营者数据利用可能对市场创新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反垄断法事前防御规则的设置上“宽进”,事后规制规则的设置与适用上“严出”。比较法视阈下,虽然仅就经营者数据利用所带来的挑战不足以推动各国反垄断法进行系统性修订,但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均对数字市场平台效应、数据与算法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与隐私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我国《反垄断法》在修订过程中亦须与时俱进,对上述问题有所回应。从数字经济时代反垄断实践的制度诉求与国际反垄断规制制定话语权提升的角度看,我国也应当积极探索经营者数据利用反垄断法限制的“中国方案”,通过制定关于经营者数据利用的反垄断指南切实提升反垄断法在限制经营者数据利用上的可操作性。
其他文献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说,“人实质上不同于主体”,“主体只是人格的可能性”。但现有的法律主体理论却一般的或将人视为唯一的法律主体,或将人视为检视其他法律主体的唯一标准。这不仅造成相关理论本身存在令人困惑和误解之处,使得人们对旧有的诸如集体、团体等法律主体的认识偏颇,而且造成应用相关理论解决社会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或捉襟见肘或风马牛不相及,出现对新的诸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人等社会存在的法律
学位
得益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成为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在数字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始终领先于制度和秩序的确立,在无序和混沌之中,市场乱象不断显现,非法获取、买卖、提供、泄露个人数据的问题频发,经营者为了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围绕数据进行相互抓取、非法利用,行为失范和市场失灵现象屡见不鲜。我
学位
面对商机无限的数据化世界,企业纷纷投入数据经济的洪流中,成为推动数据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膨胀的还有接踵而至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频繁升级的数据经济摩擦,企业也因此深陷数据纠纷的漩涡中心。在此种背景下,如何适当保护企业数据利益,以在快速推动数据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遗憾的是,我国现有相关研究目前陷入僵局。首先,有关数据的基础概念尚未达成统一,多是在各
学位
人体资源作为极具医疗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生命材料,其积极利用能够极大提升人的主体价值。但由于人体资源存量有限,加之缺少相应私法规制手段和相应的监管机制,导致人体资源利用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乱象丛生。人体资源利用行为亟待规制。人体资源及其利用行为的法律性质研究是建构人体资源利用制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关于人体资源的法律性质主要包括物权说、人格权说、人格物说、还有针对于人体器官性质界定的器官权说。综合各
学位
定价策略是双边市场和平台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价格结构和倾斜定价等价格策略作为电商平台经营活动面临的首要问题,决定了电商平台参与竞争和获取优势的能力。本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视角研究了电商平台定价模式与策略,研究发现:电商平台定价涉及主体和内容较多,定价策略相对单边市场和其他平台更加复杂;广告费、交易费和会员费三维价格结构是基于用户规模和网络外部性的交互影响而形成的;电商平台定价实践中面临着倾斜定价程度
期刊
<正>近期,南方电网公司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结班。公司党组率先垂范,以高质量读书班推动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局、高标准起步。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表示,要抓住在工作“热运行”中进行“冷思考”的宝贵机会,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期刊
报纸
所得税作为以所得为征税对象的税种,视纳税主体之不同又可区分为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对所得而非对收入征税内涵着对各类费用的扣除,但费用扣除这一客观现象并不足以说明所得税规则设计者在设计费用扣除制度时所需恪守的基本立场。从一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开征所得税这个角度来说,立法者不仅可以定义所得的内涵,还可以决定包括费用扣除制度在内的所得税规则的方方面面,是否设计扣除以及如何设计扣除取决于规则设计者的单方裁
学位
气候变化风险日益加剧,国际社会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减排模式。基于市场机制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我国已明确将碳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是碳市场运行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实施效果,并最终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在价值层面必然要追求分配正义,而环境法则必须回答对其如何认识并在法律上予以实现的
学位
在过去的2019年,香港特区面临严峻的反分裂斗争考验,两岸关系也再次陷入冰点,“一国两制”作为国家统一政策处于跋前疐后的境地。为了走出反分裂斗争的泥淖,我们必须对“一国两制”传统理论展开全面评估和理性反思,推动“一国两制”进入新的自我创生和发展阶段。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一国两制”传统理论进行全面更新,描绘出区别于港澳模式、可资适用于台湾地区的“两制”台湾方案,为推进两岸复归统一提供理论和方法层面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