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西坡及兴田遗址相关遗存的寄生物考古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fdfdfgdf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生物考古学是近30年来兴起的一门科技考古的分支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Ruffer首次在埃及木乃伊中发现埃及血吸虫卵。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上世纪八十年代寄生物考古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得到突破,成为国际考古研究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寄生物考古学以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寄生虫遗存为研究对象,考察古人或与人相关的动物的寄生虫感染状况,以及人类行为、自然社会环境和寄生虫感染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研究人类历史的目的。通过还原古代寄生虫感染的流行分布,结合其他考古学信息,了解当时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各种因素,如人群交流、迁徙、水资源、生业模式、社会阶层、自然环境、医药卫生等等。国外的寄生物考古工作者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而在国内还未有系统的开展起寄生物考古研究工作。   国外寄生物考古多以粪化石、厕所堆积和古尸为材料,在我国,另一种极有潜力的寄生物考古材料---墓葬腹土,更为丰富。但国外极少出现对腹土寄生物研究的报道,研究方法并不成熟,需要进行分析方法的探索。本文以采集自3个遗址(舞阳贾湖遗址、灵宝西坡遗址和新郑龙湖兴田遗址)墓葬的腹土为材料,开展寄生物考古研究,摸索出一套高效可行的腹土中寄生虫卵富集提取的方法,对贾湖遗址粪化石也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所获得的寄生虫卵遗存,挖掘出古代人群健康状况、生业模式、社会阶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潜信息。   在新石器前期的贾湖遗址所采集的墓葬腹土样品中,发现了蛔虫卵、鞭虫卵、绦虫卵以及血吸虫卵疑似物,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寄生虫遗存。作为国内首次腹土寄生物考古的实践,为开展腹土寄生物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灵宝西坡遗址属于仰韶时代中晚期,是中原地区文化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对该遗址墓葬腹土进行寄生物考古分析,采用多种方法鉴定出了绦虫卵,虫卵的分布特点也为社会复杂化的进程提供了旁证资料。   新郑龙湖兴田遗址墓葬区年代在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之间,有一百多座墓葬,采集了其中29座墓葬的腹土。对这些腹土材料进行寄生物考古分析方法的探索,完善了腹土中寄生虫卵遗存富集提取的技术。在其中一座墓葬的腹土样品中发现许多钩虫卵,结合其他信息,如墓葬形制、骨骼状况等,推断出遗址在墓主生活的年代没有钩虫病的流行,M93墓主由外地迁徙而来,作为当地唯一的钩虫感染患者生活直至死亡,并对墓主的健康状况,钩虫感染程度做了估计。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狗粪化石中发现一粒蛲虫卵,结合蛲虫的生活史,判断这是狗与人类亲密接触而造成的假性感染。从另一角度证明了狗在贾湖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蛲虫感染记录。   这些研究是我国首次对考古材料中寄生虫遗存进行有目的的系统分析,展现寄生物考古在考古学研究上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为将来进一步利用腹土材料,发掘人类历史潜信息提供了分析技术和方法论参考。
其他文献
理解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和总结,巧思妙解有机物燃烧计算题.
【摘要】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完善立法工作、完善章程建设、完善队伍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切实做好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法制化建设工作。  【关键词】依法治校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 法制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9-02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理论在学校建设、事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化学平衡图像反应了平衡体系中各组成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浓度、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平衡浓度(c)或反应物的转化率(α)随温度(T)或压强(p)的变化规律,以及其
中国大学博物馆是隶属于高校并与高校教学、科研相结合,以研究、教育、收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见证物的博物馆、陈列馆、标本室,既具有博物馆的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要判断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推断、猜想是否正确,教师的评判不一定正确,课本的评判也不一定正确,应该让学生
期刊
该实验的改进设计是采用紫甘蓝汁液作指示剂,将氨气的制取、收集、性质及喷泉实验融为一体,实验现象明显,新奇有趣;操作简单,安全环保,成功率高.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
科学家们对惠更斯的波动光学研究及其著作《光论》的“标准印象”由来已久。这种“标准印象”往往只看到了惠更斯科学研究的“数学方面”,即惠更斯原理的“次波叠加”或“次渡
由于一战之后国际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以及日本侵华步步紧逼所造成的国内航空人才需求增加,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航空教育步入兴盛期,全国多所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