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当代美学诠释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gqfigh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发愤著书”先正名于太史公,伴随封建社会带来的繁荣以及专制统治下的抑郁氛围,经后代的润泽、补充发展由孤愤发展至群愤的历程,如“不平则鸣”所以,“发愤著书”说的思想比较复杂。其次,中国美学蕴含于各种思想如“发愤著书”,其美学思想的隐蔽性特点给我们的探究带来了困难。所以,对“发愤著书”说进行当代美学阐释时,我们主张从原初意义上进行美学的读解。“发愤著书”说强调“愤”是文艺创作的动力,其中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虽为研究者所关注,然而探讨亦存在不足:“发愤”的源头存在阐释不当;二是,作者如何完成“愤”到“著”的转换,即在何种心境下创作的。这些即使他们有分析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基于此,本文拟从“发愤著书”说基本内涵入手,明确司马迁所谓的“愤”对创作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身体的缺失更是心理的缺失。进而分析由“愤”而“著”作者是如何完成生理与情感的转换,试图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出发,探析汉代身体完整性追求,明确身体的缺失是造成发愤的最关切的原因。修身实现了自我的调节,平和的心境是司马迁走向著书的必然性选择。“愤”是人类的情感之一,因愤而著形成“愤”的情感美学观,自然产生了“愤”的心理美学机制。“发愤著书”的发生是在愤怒的情感过滤、沉淀之后,可以说它的发生是在“平和”的情感基调上的审美创造。所以“发愤著书”走过了这样的情感历程:“愤”——平和——著书;情感存在的逻辑:缺失引发的愤,经过调节情感的力度至和,如何调节的?关切到情感美学范畴上与人生境界联系起来主体获得重生,乐忧互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个性存在审美生成。其中,在司马迁的情感美学思想构成上,包含了审美生成,审美想象以及对自由的深切向往,它们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司马迁情感美学观体系。在笔者看来,“发愤著书说”的当代美学意义为:今天审美活动的发生与进行离不开“愤”情感的产生及净化。
其他文献
目的:科学处理手术室医疗废弃物。方法:宣传教育与监督管理并举,加大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投入,严格医疗废弃物的收集、存放、处理等环节,一次性用品使用后的处理实行专人负责
法律解释方法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主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20世纪前对民主会带来多数专制的极度担忧,促使了制定法解释方法上平义论的形成,20世纪中期
本文首先明确了昆曲的地位及发展现状,而后通过对昆曲旅游纪念品市场前景的预测,以及昆曲旅游纪念品未得到有效开发原因的探索,提出了需要从品牌战略、消费需求、创意创新、日常
基准电压源是模拟电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与电源和温度的关系尽量小,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路的稳定性。本文对常用的带隙基准电压进行了简单的原理阐述,核心是用
通过对桐城派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可以发现,虽然近年来对桐城派及姚鼐的研究已呈多元化趋势,但对姚鼐游历情况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其游历诗文的评析或单篇作
沦陷区青年知识女性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人群。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她们的生活处境究竟怎么样呢?我们能否找到一些个有代表的作家作品,让它们领着我们去见证沦陷区青年
本文以杜甫的在朝诗为研究对象,对杜甫在朝诗进行分类和分阶段的研究,分析杜甫在朝诗在题材内容、思想意识以及形式风格上的变化,追寻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并对杜甫在朝诗的意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在苏诗诸多的风格中,诙谐诗风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本文拟从诗歌的本体研究出发,以苏轼的生平经历为背景,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