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不同源区和不同人群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的评估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已经成为目前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主要目标,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其组分是生活垃圾规划与管理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人口及居民的个人特征等诸多因素有关,因而不同类型的人群、不同类型的场所产生的垃圾也有所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与规划。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只局限于城市生活垃圾总产量和组分的预测,却忽视了不同类型人群以及不同场所产生垃圾的差别。本文以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为出发点,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及组分的评估模型,以预测不同类型的人群以及不同类型的垃圾产生源所产生的各种垃圾的量,并以北京市为例对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   通过分析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层次结构,以及城市居民及其日常生活活动的类型,建立了城市不同源区和不同人群生活垃圾产生量的评估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垃圾产量=人数×人均从事各种活动的时间×各种活动产生垃圾的系数。模型中所需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分别为不同类型的人群所参与各种活动场所的时间系数和不同活动场所产生各种垃圾的系数。这两个参数确定后,只要再明确人数即可以计算垃圾量及组份。   不同类型的人群所参与各种活动场所的时间系数,是根据对1161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问卷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人群从事同种活动的时间相差很大。除了流动人群外,其它类型的人群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家里。不同活动场所产生各种垃圾的系数,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同时结合家庭垃圾的调查数据而获得的。研究发现,各个垃圾产生源产生垃圾组分的系数(kg/人/小时)并不相同。对于厨余垃圾,宾馆的产生系数最大;对于可回收垃圾,室内娱乐场所的产生系数最大;对于其它垃圾,旅游景点的产生系数最大。   利用北京市2004、2005、2006和2007共四年的垃圾组分产量的统计数据对本文所建立的评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产生量,而对其他垃圾的预测精确度较差。对北京市2004-2007四年中不同人群所产生的垃圾量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任何职业类型的人群所产生的三种垃圾中都以厨余垃圾最多,可回收物次之,其它垃圾最少。三年内垃圾产量虽然发生变化,但各类人群所产生的垃圾量的排序却大致相同。对北京市2004年至2007年主要垃圾产生源所产生的各种垃圾的量进行计算和分析,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产量都是以家庭、饭店、宾馆和写字楼居多,商业单位较少;而其它垃圾的产量则以街道和旅游景点居多,商业单位和室内娱乐场所较少。   本研究不但建立了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及组分的评估模型,并可通过该模型从整体上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人群和不同类型的垃圾产生源产生垃圾的特征,这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地下水中氟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高氟地下水在我国分布广泛,受影响人群大,如何安全有效地去除超标氟离子是关系到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本论文在综合分析总结国内外赤泥
学位
本研究采用多弧离子镀在一种自制耐热钛合金和TC4钛合金表面制备了NiCrAlY涂层。对自制耐热钛合金表面NiCrAlY涂层在不同的热处理制度下进行真空热处理,研究了真空热处理制度
期刊
一、韬光rn等到烟火在廊外的夜空绽开,司马懿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雪已经停了.rn已经数不清这是入冬以来的第几场雪,建安十四年的许昌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冷,大雪铺天盖地下
期刊
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的环境行为及其修复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环境问题之一。本文意在探讨PCBs在南瓜、大豆、玉米间作系统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很多
立方晶系的FeS2(pyrite)是一种具有合适禁带宽度(Eg≈0.95eV)和较高光吸收系数(λ≤700mn时,α≥5×105cm-1)的半导体材料,其组元元素储量十分丰富、无毒,环境相容性好,而且在制
尊敬的各位创业加盟朋友们:我是神奇万洁布全国销售代理谢利军。我公司在《现代营销》杂志连续刊登几期的报道中,向广大创业者详细介绍了我公司的新产品——神奇万洁布。该产
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连铸-连轧技术因其优越性得到迅速发展,目前热带钢来料大多使用连铸坯。但是连铸过程中实现在线改变板坯宽度存在困难,因此通常在粗轧区内安装立辊轧机
Since the early 1950s, few cultures could rival Japans seemingly tireless work tradition. While the global average is around 40 hours per week, Japanese worker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