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电报对当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是研究晚清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视角。民族主义运动的爆发离不开成功的社会动员,本文主要以晚清时期上海抵制美国《华工禁约》运动为例,研究晚清电报以及报刊在民族主义动员运动中的作用。 文章研究社会动员的理论来源于麦卡锡和扎尔德的资源动员理论,同时参照了斯诺提出的认同因素在社会动员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框架动员的维度对抵制美国《华工禁约》运动进行分析,将电报视作一种可被社会运动发起者以及参与者利用的技术资源,借助电报进行的公众表达视作话语资源。 电报事业在晚清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播观念”,天涯毗邻的设想成为现实,掌握电报使用技术的人们借助电报进行公共表达,政治生活中对电报的使用也提高了晚清社会的政治参与空间。社会运动是一项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动员潜在的和已经参与其中的成员。集体行动只有发动一定数量的成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运动中,才可能使社会运动顺利进行。研究电报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需要指出电报点对点传播的技术特点,想要广而告之,报纸发挥出“扩音器”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电报内容经过报纸的转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资源,发挥社会动员的作用。通过呈现报刊以及电报中关于抵制美国《华工禁约》运动的叙事,从报纸文本的角度分析话语资源的动员效果,电报技术的角度分析技术资源的动员效果。 话语资源通过报纸镜像呈现,作为运动组织者的绅商以及运动参与者的报人利用话语资源对抵制美国《华工禁约》运动赋予意义,意义输出促成了国民之间的弱者心理认同,在认同基础上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想象”,社会动员成为可能。作为技术资源的电报,运动组织者利用其飞快的传播速度建构抗议话语,将美国界定为强势的反对对象,建构出文明排外的统一行动框架。 绅商所传递的意义,建构了人们对中美关系的全新认知,形成了国民之间的认同,在“一类人”的认同基础上,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想象”。在外交事务中落后挨打的局面,又刺激着华人对“强国新民”的民族国家“想象”,这也成为抵制美国《华工禁约》运动发展的源动力。借助电报视角对抵制美国《华工禁约》运动进行研究,实质上希望从微观的角度探究晚清时期民族主义动员运动的建构过程。绅商借助话语资源、技术资源定义情景,意义输出到民众中,对民众进行了民族主义动员。借助电报视角对民族主义动员进行研究,实际上也是对传播技术与民族动员关系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