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Gb/s CMOS单片集成并行传输光接收前端放大器设计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光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采用甚短距离传输(VSR)技术可以用相对低廉的并行光传输技术来取代昂贵的串行光传输技术,使网络服务商可以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地解决客户在接入点内部传送标准速率的需求。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适用于VSR4-1.0系统的15Gb/s CMOS单片集成并行传输光接收前端放大器阵列,即设计12路并行传输的光接收前端放大器,每路的速率需要满足1.25Gb/s的要求。电路设计采用了TSMC 0.18μm CMOS工艺。该电路与12路并行光检测器(PD)阵列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中。光接收机前端放大电路主要由两个关键电路构成:前置放大器和主放大器。前置放大器把光检测器探测的光电流放大,获得电压信号。在本项目研究中,共源极的跨阻前置放大器被用做前置放大器的最终电路实现结构。由于前置放大器的噪声特性非常重要,本文将在原理上给出其等效输入噪声电流谱密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仿真软件来验证推导的结果。主放大器把前置放大器的输出信号放大到数字逻辑电平,并且保持数字电平的恒定,以实现限幅的功能。本文中的主放大器采用了限幅放大器的形式,其宽带放大单元使用了经过改进的Cherry-Hooper结构以获得足够的增益带宽积。版图设计是电路原理图的物理实现,本文详细阐述了高速芯片版图设计的特点和技巧。利用TSMC 0.18μm CMOS工艺所带有的深N阱和保护环隔离技术,我们能在物理版图上实现12路并行放大器的良好隔离。我们分别设计了单路和12路光接收前端放大器芯片。芯片完成制造后,我们对这两块芯片进行测试,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论文由八章组成,包括系统介绍、光接收机介绍、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和芯片测试,详细介绍了电路的设计方法和芯片的测试结果。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要处理的各种信息总量变得越来越大,尤其在处理大数据量与实时处理数据方面,对处理设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为满足这些要求,实时快速的各种CPU、处理
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的思考陈应琪,邵吉明目前,许多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把适销对路的产品推向市场,屡屡在竞争中取胜。但是,也有不少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上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概况,着重分析了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及应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理
随着无线电外测系统精度的不断提高,折射修正方法也不断地改进。从简单的等效地球半径法到普遍使用的射线追迹法,现在都已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测量精度要求,因此改进电波折射修正
针对两种不同粘度的后行柴油分别与同一种前行汽油顺序输送时存在的混油问题,借助CFD模拟仿真软件,建立了三维流动传质耦合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前行油品与后行油品的粘度
在分析夜间驾驶特点的基础上,阐述夜间驾驶组训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目的:研究通过2′,5′-ADP-琼脂糖凝胶亲和沉淀法富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后检测eNOS氧连接的N-乙酰葡萄糖胺(O-linked Nacetylgluc
在顺序输送成品油时,后行油品的输量有时会因故突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混油特性的改变。针对此问题,以多相流模型为依据,建立了顺序输送混油控制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离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非接触式自动目标识别技术之一,具有非接触、读写灵活、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ITU-T H.264/MPEG-4 Part 10 AVC(简称H.264)是最新的视频编码国际标准,由ISO/IEC的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和ITU-T的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组成的联合视频小组JVT共同制定而成。H.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