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微气候循环的山地低碳生态住区规划策略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滨江山地住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承载人居功能的主要部分就是城市的住区,住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直接关系甚至决定了城市未来脚步的低碳生态程度。住区的复合性决定了它是物质体系、空间体系以及人类精神文明体系共同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平台,实现住区的低碳生态,是对物质、空间的技术创新与系统优化,更是对居住人的精神文明意识的提高,其整体具有巨大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提升价值。  山地城市(如重庆)的自然地理要素在纵向空间上存在更大的跨度,这就决定了其拥有更加复杂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更加敏感多变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正是如此,也造就了山地城市多变的地域气候条件。因此,山地低碳生态住区也必须适应这种复杂、敏感而多变的自然生态特征进行其规划的思考。城市微气候循环是有形自然生态与城市建成环境共同作用下的无形反映,它直接影响人们居住舒适度,并且更是一个反映较小区域生态优良的度量尺。这就决定了城市微气候循环必然成为研究山地低碳生态住区发展突破口。  本文提出论题:基于城市微气候循环的山地低碳生态住区规划,以城市微气候循环为切入点,与人体舒适度相联系,剖析城市微气候循环四要素(日照、通风、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影响要素和作用机制,构建起城市微气候循环与住区低碳生态的联系,得出山地低碳生态住区规划的内涵。进而在对重庆滨江山地住区进行气候适应性分析,总结问题并反思,最终寻求构建良好城市微气候循环下的山地低碳生态住区规划策略与模式。  首先,论文从理论角度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梳理与分析,对跨学科的相关理论结合论题进行了认识与理解。同时从实践角度,对国内外相关实践进行了比较与总结,并从中反思山地低碳生态住区乃至城市的规划实践的进行。  其次,论文引入城市微气候循环的概念,通过对城市微气候循环的基本因素及内在关系、城市微气候循环的影响介质及作用机制阐述了城市微气候循环与住区乃至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并建立城市微气候循环与住区低碳生态实现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结合山地城市特征,提出了论文对山地低碳生态住区规划内涵的理解。  再次,论文以重庆市主城区的滨江地区为研究范围,以重庆市滨江山地住区为研究对象,对嘉陵江和长江两岸的山地住区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结合重庆市的自然生态气候特征,从山地地形处理、山地建筑布局、山地景观组织与建筑技术四个方面对既有山地住区规划带来的城市微气候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既有山地住区规划对适应山地城市微气候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引申出下文规划策略与模式的提出。  最后,论文第五、六章节提出了基于城市微气候循环的山地低碳生态住区规划策略与模式。策略提出特征导向的规划认知策略、分层耦合的规划设计策略、循环反馈的规划评价策略,并综合三方面策略提出综合的规划策略框架;规划模式主要针对规划设计层面所提出,对山地地形处理、山地建筑布局、山地景观组织和建筑技术三个模块,以“三维耦合模型”为引导,构建基于微气候循环的混合导向模式,并提出模式框架。论文第七章对两个实证案例进行了分析,从正面佐证了论文规划策略提出的正确性,从侧面突出了论文规划模式提出的必要性,从巩固论题的论证。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资源的不断减少,城市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向集约化发展,因此出现了集约化服务体系;在此服务体系下的购物中心满足了城市居民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一站式服
当前,伴随着国内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国内外的大中型赛事在我国陆续举办,我国许多城市都相继建设了大规模、高标准、现代化的综合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的共同特点是场馆的
学位
本文以贵州有着土司文化背景的布依族聚落.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及花溪镇山村为研究对象,作为贵州地区重要民族的传统聚落,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在这些文化背景下产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由于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无节制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面临着经济效益衰败,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无法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等等严峻的问题。如何
本文依据人民防空工程结合民用建筑地下空间建设的大背景,参考新疆地区人防工程设计的规定与要求,综合分析新疆地区高层住宅小区地下车库平时与战时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及设计要
学位
生命周期理论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领域,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比较集中于建筑的物质生命周期。而忽略了建
结构存在于建筑中,代表着一种秩序。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呈现了剧烈的变化,各种学科、各种思潮相互渗透和融合,前所未有。建筑结构已经开始不甘寂寞,只发挥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