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要实现“老有所乐”的目标,必然离不开政府政策的保障和物质资源的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是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特殊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老年群体的心理状况良好,才能真正实现心中有“乐”。人们常说,“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是人生三大悲痛。“儿孙满堂”一词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团圆、人丁兴旺的美好期盼,“老年丧子”这其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常人难以感同身受。对于经受丧子创伤的老人而言,自我效能感是衡量其心理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焦虑、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故丧子老人的自我效能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心理状态。笔者曾在江西省南昌市A社区实习3个月,期间接触到丧子老人Z,经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老年人抑郁症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综合测评,发现Z老人的自我效能感偏低。为帮助Z老人提升自我效能感,笔者结合班杜拉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四种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介入,分别从Z老人的生理健康、心理调适和社会关系三方面介入。在此过程中,帮助Z老人恢复身心平衡,修复家庭成员间关系;在优势视角下,挖掘Z老人的优势和潜能,帮助社区内境遇相似的群体走出“阴霾”;通过赋权增能,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团,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余热,重塑积极自我。本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四种方法对Z老人产生的效果有差异。首先,对于阅历丰富、饱经风霜的Z老人而言,榜样示范对老人的激励作用较弱;其次,唤醒丧子老人的积极情情绪,可作为其行动改变的心理铺垫;再次,首属群体对Z老人的鼓励与赞美,能够为其提供前进动力,并促进彼此关系的“升温”;最后,增加Z老人的成功经验是重要环节,可以由内向外分阶段进行,从Z老人的生理健康到家庭关系再到社会参与逐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