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斯基于感觉的诗性知识及其实用主义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华莱士·史蒂文斯基于感觉的诗性知识以及其中的实用主义哲学特征。现有史蒂文斯诗学研究虽有对其诗学中实用主义的探讨,但其感觉经验未被视为诗性知识的重要来源加以心理学与哲学的贯通研究。本文以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和实用主义真理理论为起点,就史蒂文斯诗论及诗歌,深入探讨其以感觉经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自我知识与世界知识的实用主义特征及价值。
  论文主体部分的三章分别论述詹姆斯基于感觉经验的实用主义、史蒂文斯诗论、诗歌中的詹姆斯式的感觉知识及其实用价值。第一章探讨詹姆斯重视感觉经验的实用主义,包含感觉引发的意识流及对事物认识的方法。詹姆斯质疑身心二分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相反,他强调身心合一,将意识流的特征总结为边缘性,偶然性和过渡性。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由其心理学发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认为通过感觉经验可以得出实用主义真理,其真理特点具有含混性、开放性和人本主义的特点。第二章关注史蒂文斯诗论(随笔和书信等),从视觉和听觉经验两个角度论述其中詹姆斯式的感觉真理。史蒂文斯认为,诗人对世界的感觉经验既是诗歌的源泉,也是万物的尺度,人通过感觉经验可以获得知识并追寻真理。史蒂文斯视觉知识由诗人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对个人视角的重视和基于现实的视觉活力三方面促成。他的听觉经验受爵士乐影响,其听觉知识呈现出短暂性、变化性和过渡性三个特点。第三章研究史蒂文斯的诗歌,探讨其如何通过视觉和听觉经验通向实用的真理认识,两种认识将分别从诗集《秋天的极光》和《岩石》中得到具体说明。以绘画般的方式,史蒂文斯诗歌视觉效果特点主要呈现在物体的突然蹦出、物体的多彩颜色以及视角的不断转换这三个方面。史蒂文斯认为诗歌作为最高虚构形式,可以取代宗教,解决精神困惑并调解社会矛盾,这与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作为经验主义和宗教调和者的观念相一致。史蒂文斯诗歌听觉效果通过音乐方式展现,听觉知识的短暂性、变化性和过渡性,在诗歌中以拟声词、外来词及描绘声音的词汇三个维度呈现;史蒂文斯以传递自由声音的无韵诗和自由体诗及以多语域的词汇传递开放的听觉真理。
  在对史蒂文斯诗论及其诗歌进行语境化的文本分析后,本文得出结论:史蒂文斯诗性知识的获得基于感觉经验,其对感觉知识的探索具有过程性、流变性、实验性等实用主义的哲学属性。他将感觉经验视为现代知识的重要来源,在通向诗性认识的过程中,尊重个体感觉的差异,重视从非理性和非逻辑角度认识世界和自我认知,其基于感觉的诗性知识具有实用主义的特征及实用性的价值。
其他文献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建国初期,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高尚思想品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加之国内外其他各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趋于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笔者综合分析各种原因,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出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急于需要
学位
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体系,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一个政权要想保持稳固,一只手要抓住“枪杆子”,另一只手要抓住“笔杆子”,这里的“笔杆子”指的就是国家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
本论文以清初文人计东(1624-1676)及其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切入清初文坛诸如文人心态、创作生成、文体特征和重要文化活动之于文坛的影响等问题。  计东,字甫草,号改亭,江苏吴江人。一生经历丰富而曲折,科场不顺,四处依人乞食,郁郁不得志。他既是诗坛作手,以诗笔雄视当世,与当时吴中地区的著名文人吴兆骞、潘耒、顾有孝并称“松陵四子”;又是文苑英才,一生衣食奔走,行迹遍及南北,古文亦因好游而益工。他和
学位
明清之际诗坛上演绎着唐宋诗之争。面对元明以来诗必盛唐,摒弃宋诗的情况,一些有识之士重新发掘宋诗的价值,大力提倡宋诗。吴之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选本《宋诗钞》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康熙年间宋诗热的形成,在浙派的发展历程以及清初诗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吴之振自身的诗歌创作也具有鲜明的宋诗特色。此外,他交游广泛,与一时之秀如梁清标、王士禄、王士禛、陈廷敬等著名文人多有交往,又与那些地方性小文人联络密切,一定
学位
小称是汉语方言中一种比较普遍的语法现象。本文选择汉语方言的小称作为跨方言比较研究的对象。研究中,充分利用汉语方言的现有资料,借助“两个三角”、“量范畴”等语法理论,对汉语方言中的附加式小称、重叠式小称、变音式小称分别进行专题考察,通过对比分析各类小称的形义特征、地域分布、表现特点,力求整体把握汉语方言小称的基本面貌,全面认识汉语方言小称的基本特点,以期丰富汉语方言小称的研究成果。  全文共九章。各
学位
自媒体和主流媒体是新闻媒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大类型,二者泾渭分明,表现出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对立。两类媒体的不同首先表现为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要对新闻特点进行研究必然绕不过对其语言表达特点的研究。  同时,交通领域的繁荣使得司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司机类新闻也成为了新闻报道中的热点话题。在这一背景下,针对女司机在传媒环境中所呈现的负面性是否唯一这一问题,新闻媒体表达的合适性显然成为了我们研
学位
相声是产生在中国的笑的艺术,幽默是相声艺术的生命,没有幽默相声毫无乐趣而言。相声由一个又一个的“包袱”串联而成,所谓的“包袱”体现在相声语言的幽默艺术上,而语言是创造幽默的主要因素。本文以郭德纲和于谦的对口相声为例,选取三十部经典对口相声,反复观摩影像材料,根据现场观众反应的热烈程度,整理出三百多个幽默段子形成本文研究的封闭语料库。坚持从分析到综合的研究方法,拟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研究框架
学位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葡萄牙语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葡语国家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汉语。  经过初步的调查,笔者发现针对葡萄牙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习得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因此本文选择了母语或官方语言为葡语的留学生汉语差比句的偏误分析为研究对象。作为官方语言为葡语国家的留学的一员,笔者认为,把汉葡两种语言系统中各种范畴的异同揭示出来,能有效弥补汉葡研究领域的不足。  差比句形式多
学位
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探析了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同情者》中书写的难民身份困境问题,并进一步思考难民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问题。作者认为阮清越在小说中展现了一个有关意识形态去询唤的故事:由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不断去询唤,作为越南难民的“我”最终厌倦了一切意识形态,抛弃了一切信仰,从“双面人”变成无脸之人,一个无身份的人,从而超越意识形态,成为意识形态本身的他者。  阮清越因此想象了一个没有身份区隔
性别歧视一直是语言学界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这一话题在国内外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许许多多杰出的语言学家都曾经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等角度探索过性别歧视,他们的研究帮助和启发了我们理解许多不同种类的语言现象。  尽管前人关于性别歧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是之前几乎没有人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索过这一话题。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