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女性解放 ——以1934年“妇女国货年”为例的考察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于1933年发起了为期5年不同主题的“国货年”运动,其中1934年“妇女国货年”是唯一以性别定位的国货年。本文以此为案例,考察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女性解放,研究资料主要来源1934年民国报刊杂志和相关档案文献。通过阐述该运动的社会背景与展开情况,得出运动缘起于女性消费主体地位的提高,而当时盛行的崇洋风尚作为潜在矛盾,成为后续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运动期间,政府、商界、社会舆论三方力量一方面通过各种宣传手段鼓励女性消费国货,以此塑造现代“女国民”形象,另一方面又提倡女性回归“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表现出传统思想对女性解放的拒斥。对此,女性群体表达出两种反馈声音:其一为正面回应,积极认同国民身份,主动参与到“消费救国”运动中;其二为负面回应,“摩登女性”仍然追求时尚与个体解放,造成入超数额不减反增,同时女性也强烈反对“妇女回家论”的号召,渴望走向社会。近代民族国家实践中的妇女动员,始终置于男权话语体系之下,是女性不断被塑造和建构的过程。但与此同时,也给女性提供了参与公共空间的平台,为女性解放起到了助推作用。以女性视角来说,如何跳出传统性别秩序的制约,以个人公民身份融入民族国家话语中,是实现自身解放、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了促进四川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国家规划了多条高速公路,然而,该地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频发,直接或间接危害着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与运营。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开展沿线地质灾害研究已成为首要任务。本文攀枝花至盐源高速公路沿线地质构造复杂,崩滑流地质灾害频发,开展高速沿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对该线路选址、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明攀盐高速沿线自然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基础上,采用
本论文以地方音乐融入高校为切入口和着眼点,对地方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载体和媒介进行了集中梳理。将地方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功能的发挥、发展中的困境,进行了问卷形式的调查,分析了青年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对多位地方音乐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的实录采访,论述了地方优秀音乐形态在当代的发展现状。结合区域的“地方性”特点,在理论层面上与实践意义上阐释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属性。第二章介绍了扬州清曲、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初中男生进行脊柱测量,筛选出患有脊柱侧弯的学生。对其脊柱的认知情况以及生活方式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脊柱认知情况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对脊柱侧弯的影响,为预防学生脊柱发育不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305名初中男生直立位检查、前屈试验、脊柱运动试验、俯卧试验、Spine scan测试以及Spinal
抒意性是在谈到中国绘画时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语汇。油画本是一种舶来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得以在中国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油画小品中的抒意性,以此来阐释《翠叶残》的创作表达。第一章对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以三位名家的油画小品为例,论述了抒意性在油画小品中的表达。这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更加敏感和精准的把握。第三章是个人创作的艺术体会
南部县地处川北,境内多山,土地贫瘠,农业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当地盐业的盛行,并逐渐在清代形成了以农盐并重为主的经济结构。清初外省移民迁入,使南部县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文化也更加多元与复杂。而清朝历代知县对南部县进行积极治理,至今仍保存数量丰富的档案。《南部档案》中的资料主要集中于清后期。除损坏和遗失等外界因素外,清前期百姓因经济贫乏而忌讼也是原因之一。此外,自道光朝起,县衙告状中出现大量已被社会调解过
本文试图通过对位于山东省东部的样本村落Y村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近些年来宗族在华北地区村庄政治和村庄治理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顺沿历史轨迹,重述文化谱系,通过实地探访,本文在分析宗族在文化及组织层面上的两重存在及其发展变迁的基础上,以乡村治理为落脚点,对宗族如何影响村庄公共物品的建设和提供,如何促进其从文化资源向治理资源的转化,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并积极对待宗族这种积极的社会资本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过往对史学文本翻译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史实的准确传达而忽略了对其中文学性的传神展现。丘吉尔的史学名著《英语民族史》作为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典型作品,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忠实与完整记录,又在其中彰显了作者本人出神入化的语言才能。本文以此书的第十五与十六章为例,将史学文本严谨的历史性和动人的文学性两者同时纳入考量,从英语文体学的角度对史学文本的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四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解读,从而形成对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盗窃、诈骗等财产犯罪也呈现出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势头。借助于信息网络的便捷与高效,此类犯罪往往呈现出破坏性大、范围宽广、隐蔽性强的特点,这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无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案件审理时往往出现公诉机关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起诉但法院最终判处他罪的情形。1对此究竟以公诉机关提起的罪名处罚,还是以相关财产犯罪处罚,成为司法实践的难题。这源于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相关理论缺失。因此
我国的民间信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间信仰体系伴随着社会经济变迁而逐步复苏。而民间信仰中的伦理道德,以及其背后的对世界的认知,至今依然存在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层问题。对民间信仰的研究,是真正理解当前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一个偏远山村赵村作为研究地点,通过回溯村子的的历史,观察村里人的计时方式,参与他们的丧葬活动和祭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2010—2017年间的蒙古文学学校教育。论文以学科理论,文艺学,教育学视角对2010—2017年间各高校蒙古文学学校教育进行梳理和研究,进而探究蒙古文学学科史发展规律和学科规训。论文的史料包括:2010—2017年间各高校的蒙古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蒙古文学学科硕士、博士培养方案以及导师队伍,蒙古文学课程教材,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等。论文由绪论,正文(一—三章),结语,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