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赖特行动逻辑思想及其在法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2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冯赖特行动逻辑的理论和基本的思想。并且在冯赖特行动逻辑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当代几位著名的逻辑学和哲学家对于行动逻辑的分析和观点,进一步对行动逻辑和行动理论进行综合的探究。
   冯赖特是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是道义逻辑的创始人,也是行动逻辑和行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提出道义逻辑是以行动逻辑为基础的一种规范逻辑。并且构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行动逻辑系统,构建了B、S行动逻辑的基本算子,提出了对于行动基本的理解,即主体有意识地导致或者引起世界的变化。他认为行动的特性就是意向性。
   本论文在冯赖特行动逻辑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安斯康姆、戴维森等现当代著名逻辑学和哲学家进一步分析行动哲学特性的文献资料,并且就行动意向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行动的意向性是作为行动的解释的理由而被理解的,而且一个行动的意向性的分析是复杂的,很多时候并不太容易区分出相同主体的一系列动作所拥有的不同的意向性而导致两个一样的动作被定义为不同的行动。
   冯赖特自己构建了两个行动逻辑演算系统,本论文在此基础上结合RistoHilpinen等逻辑学家对于行动语句用模态逻辑的符号进行形式化处理以后,进一步分析和明确模念化的行动语句如何刻画行动的逻辑特性。
   在对于行动逻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行动逻辑的思想在实践推理中的研究以及在法律领域的应用。
其他文献
彼得·辛格是极力主张将伦理拓展到动物的哲学家。彼得·辛格动物解放理论是关于动物伦理的现代讨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其理论的矛头所指是西方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林林总总的物种歧视。彼得·辛格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人类对动物的统治,导致动物成为人类的工具,其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根源在于西方宗教神学和相关的哲学文化传统。尤其是近代以来,由于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人对动物的主宰表现得更加明显。人们不仅利用大量的动物进行动物
学位
本文首先概述了非经典逻辑模糊逻辑的缘起、模糊逻辑不同于普通逻辑的模糊集合论基础,以及隶属度、语言变量、模糊概念、模糊命题和模糊推理等模糊逻辑的基本概念,同时介绍了模糊逻辑最为基础的一个基本模糊逻辑系统BL。其次是探析了与模糊逻辑相关的三个哲学问题:模糊思维问题、模糊逻辑视野下的真理问题以及悖论问题。所谓模糊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以反映思维客体的模糊性为特征,并使思维过程运用非精确性的认识
学位
彼得·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森是英国哲学家,于1905年发表了《论指称》一文,在文中对罗素的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使人们重新思考指称理论问题。  依据斯特劳森的《论指称》一文,本文对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比分析斯特劳森与罗素二人的相关理论观点并指出各自的理论贡献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简单介绍了克里普克、塞尔对指称理论的发展。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先简单介绍了斯特劳森的基
学位
本文将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兼以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研究状况为参考,着重讨论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必然会涉及的问题,包括对劳动的内涵、劳动的历史地位和特点,作出的不同回答。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部分学者有关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研究状况;分析了与马克思劳动理论密切相关的两条线索,即政治经济学的线索和西方哲学的线索;同时也将本文选题的角度和思路稍微作了交代,阐明了写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的架
学位
威尔逊、道金斯等社会生物学家主要用亲缘选择来解释近亲之间的利他行为,我们帮助近亲是因为近亲身上拥有一部分和自己相同的基因,其实我们是为了保存自身的基因生存。他们用互惠利他主义来解释非近亲之间的利他行为,认为这是一种进化稳定策略,对双方都有利,目的还是为了繁殖自身的基因,保证自身基因生存下去。威尔逊和道金斯都把基因视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基因支配着有机体,为复制基因服务。社会性动物表现的各种复杂社会
学位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似乎无往而不胜地高歌猛进,但与此同时“这个最好的时代却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一系列危机全面凸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身都处于高度的紧张与冲突之中。正是对这种社会现实进行了理论反思,并且充分吸取了西方理性精神和批判传统的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应运而生。  霍氏的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可以说是由他肇始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层内核,对铸就现代西方文明的理性
学位
身心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热衷讨论的问题,但是对其研究无外乎以下两种观点:一种理论认为“心灵与身体的结合”是既不可以讨论,又不可以说明的事实;另一种理论则含糊糊的把身体说成是心灵的工具。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实在论和唯心论长期以来都对物质与知觉争论不休。但是柏格森认为实在论与观念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在柏格森看来,这两种观点都走过了头。柏格森并没有完全正面去证明物质与精神的具体的二元关系,而是借用心与身
学位
本文将以“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为研究的文本依据,兼以国内外学者对礼的相关专题研究成果及研究状况为参考,着重讨论周公“礼”到孔子“礼”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礼的内在涵义随之发生的相关变化问题,包括分别对周公“礼”和孔子“礼”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和基本特点等作具体的分析,以此回答周公时代的“礼”主要是社会政治制度等外在的社会规范,其推行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政治强制力才得以贯彻,而自孔子对周公
学位
贾谊的思想属性归属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倾向于贾谊思想属于儒家这一说法,贾谊并非汉初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的第一人,但他却最早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儒家理论为指导的治国方案。贾谊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分析汉初社会现实状况的基础上,以荀子思想作为主要思想资源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定国安邦的大计。  本文以贾谊的礼治思想、民本思想和教育思想为切入点研究贾谊所受到的荀子之影响。本文共分为四个
学位
认知语境是语用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认知语境不同于传统的语境概念就在于它是“认知”的。早期的语言学家通常把语境看作是静止不变的,人们从其定义、功能和构成要素等方面来对它加以认识。二十世纪末,语境研究的另一趋势是紧密结合人的认知过程,斯佩伯和威尔逊的认知语境观反映了面向认知的语用学研究的时代特色。语境不是双方事先知道的,而是具有互动性和建构性的变量。这些观点,为语境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人们对语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