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洋义赈会在陕西的救济活动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救济与国家安稳密切相关,历代国家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社会救济活动。民国时期正处于国家各方面剧烈变化的转型期,中西碰撞,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加重,国家财政日益紧张,政府无法保证正常职能的履行。政府对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无法承担,尤其是在天灾人祸来临时,政府的救济活动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此背景下,民间组织的力量格外突出,以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的社会救济活动弥补了民国政府早期社会管理职能的缺位,扮演了一个临时过渡的角色。本文以陕西地区为例,探索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民间组织的社会救济活动对中国地方产生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陕西社会经济落后、战乱频繁、赋税沉重、灾害多发,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华洋义赈会作为当时最大的民间救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人道主义精神,采用新的救济方法,认为“急赈不如工赈,工赈不如建设”,一改以往传统的救济举措,弥补了当时政府救济的不足,在陕西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救济活动。如急赈工赈、修路筑渠、推动合作运动等。有利于陕西地区社会安稳,缓解了人民的生活压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陕西省的社会救济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华洋义赈会对陕西救济活动的具体内容及影响可以看出,此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救济水平,包括救济理念、救济手段、救济措施等,与传统的社会救济相比较,都有了很大进步,是中国救济制度从传统向近代转折的关键时期。民间组织与政府之间在社会救济问题上既相互协助又发生矛盾,两者长时间内协作互补,共同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华洋义赈会以中西合作及官民合作的方式,给社会救济事业融入了新的理念,对推动救济制度近代化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洋义赈会在陕西的救济活动,对我们今天发展民生问题和完善社会救济机制依然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19世纪以来,文明与国家起源在历史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等学科领域展开研究,打破了以往神学家、旅行家等人的随意解释,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日益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1877年,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发表,标志着人类学研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为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理论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摩尔根提出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起源理论,并伴随着生产技术、家庭和财产的发展,这一观点动摇了当时资产阶级所信奉的私有
学位
海登·怀特作为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界影响深远的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元史学》更是促使历史学发生了后现代的叙事转向。本文主要从海登·怀特《元史学》的发表前对怀特的史学观念进行一个探究。回顾怀特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历史作品可以看出其多是站在实证主义的角度解读历史,1966年《历史的负担》一文体现出怀特对历史学科的重新思考,1973年《元史学》的诞生则为怀特的叙事主义史观奠定了基础。那么怀特思想观念是如
学位
叙事主义历史学以“为历史解负”作为目标,把历史学的研究从对过去的确证推进到了历史学家著述的研究。自古典时代起,历史学作为一项“探究”的事业,便以其求真的特性有别于修辞学与诗学。在这个科学化进程中,历史学以尊重材料为基础,从而奠定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铁律尤在。对于兰克而言,历史通过历史著述自言其身,历史学家的唯一任务就是尽可能的收集资料。柯林武德的重演论反驳了这种幻想——史料总有断裂的痕迹,需
学位
青苗会最初是以保护庄稼(青苗)为目的,进行祭祀和相关社会活动的地方性村社组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存在于中国北方农村,江浙一带的农村也偶见青苗会的存在。本文对青苗会社会与政治功能的研究集中于近代,其中将清末以及民国时期(1901-1949)作为重点探讨的时间段。北京郊区主要包括近京四郊以及宛平县(今西城、丰台等区)、大兴县(今大兴区)、昌平县(今昌平区)、顺义县(今顺义区)、房山县(今房山区
学位
中国一直都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文学和史学一直都具有亲缘性,李长之是一位学贯中西、文史兼通的跨领域人物,他的成就与他生长的环境和经历是分不开,李长之的历史学思想不仅存在于义理还在于他对西方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继承,还在与他对生命哲学派关于情感、语言、甚至道德的发扬。从内在的来说,他自小受到的传统儒学的教育和所生活的时代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历史思考和深刻的历史学意识,李长之对历史学的理解和对历史
民国时期内外交困,边疆危机与日本侵华危机相互交织,西北地区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国人纷纷关注西北。随着西北开发呼声的高涨,西北考察成为了热潮,政府组织的官方考察及社会团体与个人自发的考察活动纷纷兴起,众多知识分子走进西北地区,边行边记,关注西北社会及问题,集结成西北行记,以自身所长探讨对策,发表真知灼见,力图为西北开发及社会进步张本。  民国时期到西北考察的人员众多,本文主要以《西北行记丛萃》为中心,
学位
刘咸炘是民国时期蜀地的一位学者,是学人研究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无法绕过的人物。一生著述丰富,治学涉及史学、哲学、文学、目录学、宗教学以及书学等诸多领域,是中国近代史上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因刘咸炘一生足不出川,与外界联系较少,加之英年早逝,故与民国时期其他知名学者相比,对其不甚了解。先生治学严谨,其学术思想以巨著《推十书》为标志,共二百三十一种、四百七十五卷,价值非凡。  刘咸炘对中国古史研究范围广泛,
学位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作为一种思潮来自于近代西方国家,传入东方后,引起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的思考,成为爱国知识分子共同高举的一面旗帜。本文则试图通过对近代严复民族国家思想形成的背景、民族国家思想构成主要内容以及严复民族国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的论述,阐明严复民族国家思想的体系,以及其思想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文章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严复书信、日记、译著、诗文等资料
学位
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如此微妙而又谨慎。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到清末声势浩大的天平天国起义,数千年来君主都在统治民众的思想方法上挖空心思,他们对于民众的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制度规范到思想约束,中国传统社会至晚清时期,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然而世界的迅猛发展使得晚清的时局一直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作为最高统治者下施行具体施政方针的各级官员,都在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建言献策。
学位
安土重迁自古以来是中国农民固有的习性,农民对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不到万不得已农民是不愿离开土地的。20世纪30年代的宁夏刚刚置省三年,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社会变化之后,宁夏乡村人口流动频繁,成为这一时期宁夏地区突出的社会现象。  本文以人口流动为研究对象,以学术界研究薄弱的宁夏地区为研究区域,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来探讨20世纪30年代宁夏地区乡村人口流动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政局不稳、天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