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下的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低效过度扩张问题严重。城镇用地过度扩张不仅导致城镇土地低效粗放利用,用地结构不合理,而且加剧了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给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城市与郊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进行土地城镇化的驱动力研究是探寻土地城镇化发展规律及扩张动力的重要手段,而且由于土地城镇化驱动力显著的多尺度特征,开展土地城镇化驱动力的多尺度研究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是理论研究科学性的需要。本文基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区位理论、多尺度理论等基础理论,采用指数分析、缓冲区分析、多层logit模型等技术手段,通过构建土地城镇化多尺度驱动力的理论框架,分析研究区土地城镇化的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探究土地城镇化的多尺度驱动力,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13个区级行政单位之间的土地城镇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并突出表现为主城区和远城区之间的差异。土地城镇化比例指数和强度指数在区域间的变化趋势比较相近,主要表现为主城区偏高,远城区偏低;而弹性指数在区域间的变化趋势则表现为主城区偏低,远城区偏高。土地城镇化与城镇人口、二三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区域分异规律基本一致,与第一产业产值却基本呈相反变化趋势,地方财政收入在区域间变化较小,与土地城镇化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缓冲区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城镇化具有圈层扩张,沿道路带状扩张和邻域扩张的特点,而且土地城镇化倾向于靠近耕地、河流和湖泊,远离草地。(2)(1)土地城镇化的驱动力存在显著的多尺度特征,土地城镇化的整体差异中有44.98%是由行政区之间的差异造成的,55.02%由地块间的差异造成。(2)区级尺度上,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越高的区,土地越容易城镇化;而农业产值和农地禀赋越高的区,土地越难以城镇化。(3)地块尺度上,距离市中心、道路和城镇建设用地越近的地块,越容易被城镇化;而距离耕地、湖泊、林地的距离越近的地块,越不容易被城镇化。(4)地块层各变量对土地城镇化的作用在行政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农业产值和耕地禀赋能够弱化市中心对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影响,但强化湖泊对土地城镇化的负向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能够强化市中心、道路对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影响,但弱化湖泊对土地城镇化的负向影响;城镇化综合水平能够强化城镇建设用地对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影响。由上述事实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的保障,城镇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能够增强市建成区的集聚作用和道路的辐射作用,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整合和有序扩张。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土地城镇化管控及耕地保护也面临更大压力。在空间规划上,应顺应城镇建设用地的溢出效应,在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区域紧凑开发新增建设用地。同时,由于非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依赖效应,应集中连片的划定耕地红线和生态用地,降低城镇扩张及耕地与生态用地保护的压力从而提高土地管理的有效性。另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也会促进湖泊附近地块的开发,显化水域景观生态价值,合理开发与保护水域生态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