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山东不同地区灰飞虱种群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水平差异以及溴氰虫酰胺对灰飞虱的亚致死效应,我们在室内分别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点滴法测定了溴氰虫酰胺对泰安、莱芜、鱼台(分别采自小麦和水稻)、济南和济阳6个灰飞虱种群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同时测定了亚致死剂量(LD10、LD20和LD30)溴氰虫酰胺对灰飞虱成虫体内的酯酶(EST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的影响,并观察了受亚致死剂量(LD10、LD20和LD30)的溴氰虫酰胺胁迫后试虫发育历期、产卵量和雌虫寿命等的变化情况,组建了其F1代种群的生命表。同时为了更好的在田间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害虫防治,我们还比较了溴氰虫酰胺亚致死剂量(LD10、LD20和LD30)胁迫后灰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和吡蚜酮的敏感性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稻苗浸渍法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对6个灰飞虱种群3龄若虫的LC50值介于8.5193 mg/L11.0524 mg/L,对成虫的LC50值介于10.4245 mg/L12.4904 mg/L。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对6个灰飞虱种群3龄若虫的LD50值在0.9239×10-3μg/头1.1318×10-3μg/头之间,对成虫的LD50值在1.0933×10-3μg/头1.2619×10-3μg/头之间。结果表明,山东不同地区田间灰飞虱种群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差异不大,同一地区灰飞虱种群不同虫态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也无明显差异。2.在溴氰虫酰胺亚致死剂量(LD10、LD20和LD30)处理下,灰飞虱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均被诱导上升,其中GSTs酶活力上升最显著。结果表明,GSTs可能会在灰飞虱对溴氰虫酰胺后续抗性形成中起作用。3.经LD10、LD20和LD30剂量溴氰虫酰胺胁迫后,F0代灰飞虱单雌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分别减少了27.08%、31.67%和35.83%;F1代灰飞虱的若虫总历期、成虫历期和总历期均显著延长;F1代雌虫比例(Fr)及孵化率(Ha)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其繁殖力(Fd)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8.31%、32.02%和35.03%,预测的后代数量(N)及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也均低于对照组。经溴氰虫酰胺LD10、LD20和LD30浓度处理后,灰飞虱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69、0.67和0.62。结果表明,在田间施用溴氰虫酰胺防治水稻害虫时,不仅对当代灰飞虱有致死效应,对其后代种群的增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经溴氰虫酰胺亚致死剂量胁迫的种群,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敏感性会升高,并随溴氰虫酰胺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噻嗪酮的敏感性也有所增加,不同处理后的灰飞虱对噻嗪酮的敏感性表现为:未处理种群<LD10处理种群<LD30处理种群<LD20处理种群;对吡蚜酮的敏感性稍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