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程度有增无减,这使得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例如野生动植物的适宜生存环境即在不断减少,物种数量在极具下降,亚洲象即为其中的一个代表。亚洲象是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目前在中国仅存在于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双版纳是其主要分布区之一。随着对亚洲象保护工作的开展其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但是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是亚洲象的适宜生境面积却在不断减少,栖息地生境质量下降,自然保护区内部由于过度保护等原因其环境不利于亚洲象的生活取食,再加上人类生活用地的不断开垦扩张,导致亚洲象活动区域与人类活动区域严重重叠,致使亚洲象越来越多走入村寨与农田,破坏财物,啃食踩踏农田作物,造成了严重的象损情况,使得居民对亚洲象产生仇恨情绪,这将不利于亚洲象的保护工作,人象冲突问题日益严重亟待解决。在缓解人象冲突研究工作中,对西双版纳人象冲突区域发生冲突的地带进行分布规律研究,即可以得知亚洲象的活动地带甚至路线规律,对亚洲象防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而发生人象冲突所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规律则可以得知亚洲象的取食栖息喜好,据此可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来减少亚洲象对作物的破坏损失,这些都为缓解人象冲突而进行的土地利用整体方面的调整工作提供研究根据。但缓解人象冲突工作不仅需要从整体范围上采取措施,更需要精准对待,对象损严重程度不同的居民点及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案措施,其中对其居民点进行布局上的优化是缓解人象冲突的重要措施,对人象冲突区域中发生冲突的居民点进行适宜性评价,针对西双版纳地区多山多丘陵等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适宜性评价体系,评价出出险居民点的居住适宜性情况,结合出险居民点的出险程度,对不同居民点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布局方案,不仅可以减少甚至规避亚洲象带来的损失,也可以改善这些居民点的居住环境,达到减贫与亚洲象保护双重效果。针对此,本文利用太平洋保险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提供的2011-2016年亚洲象保险理赔数据来获得发生人象冲突的居民点信息,并在西双版纳行政图中对应落点形成人象冲突分布点图,将人象冲突分布点图分别与西双版纳数字高程模型(DEM)和西双版纳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叠加分析来得出西双版纳人象冲突分布规律特征;对发生人象冲突居民点进行居住适宜性评价,将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居民点出险程度数据进行结合分析,来提出出险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方案。以上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将人象冲突分布点与西双版纳数字高程模型(DEM)叠加分析得出:人象冲突分布点即亚洲象活动地带呈现明显的沿河流水系形成的河谷地带或地势较低的沟谷地带活动,形成较明显的固定活动地带;(二)将人象冲突分布点和西双版纳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叠加分析得出:出险区域中耕地占比为74.91%,果园地占比为13.36%,橡胶林占比为10.1%,其他园地及茶园占比分别为1.59%和0.05%;进一步统计分析各土地利用中的主要作物损失情况,损失占比依次为:玉米占比41.54%,香蕉占比24.55%,橡胶占比9.47%,稻谷占比9.36%,甘蔗占比9.21%,咖啡占比4.81%,茶叶占比0.53%,黄豆占比0.27%,花生占比0.26%。(三)对发生人象冲突的居民点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出,不适宜居民点数占比19.30%,较不适宜居民点占比30.41%,较适宜居民点占比30.99%,适宜居民点占比19.30%,将居民点居住适宜性情况与其出险次数情况结合,提出了以下布局优化方案:对其中不适宜居住且其出险次数多的15个居民点需要进行生态搬迁,对其中不适宜居住出险次数少或较不适宜出险次数较多的27个居民点建议进行搬迁,其他居民点给出了布置防象措施、调整种植结构等缓解人象冲突的方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