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I催化氨基酸促进的Ullmann类碳—碳键交叉偶联反应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dll471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可以方便地生成sp2碳-碳、碳-杂键,是有机合成的重要手段之一。与钯、镍等过渡金属相比,铜是一种廉价而且低毒的金属,用铜来催化这些交叉偶联反应不仅可以节省贵金属的消耗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绿色化学的发展。不对称碳-碳键的合成反应,尤其是手性季碳中心的构建反应,是有机合成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对于有机合成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氨基酸促进的铜催化的芳基卤化物与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以及不对称的2-取代-β-酮酯的α-芳基化反应研究。在本文的第二章中,我们研究了铜催化氨基酸促进的芳基卤化物与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以4-碘茴香醚与乙酰乙酸乙酯为模板反应,我们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最后筛选出了最佳反应条件:0.2 eq CuI、0.4eq L-proline、4eq Cs2CO3、DMSO、40℃。以此标准条件,我们对以不同结构的芳基碘化物作为底物和不同的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反应进行了考察,并发现大部分的芳基碘化物都可以与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或苯甲酰乙酸乙酯发生偶联反应得到良好收率的偶联产物。芳环吸电子基取代的芳基碘化物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我们还研究了芳基溴化物与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偶联反应,并发现在相似的反应条件下,大部分的芳基溴化物都可以与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或苯甲酰乙酸乙酯发生偶联反应得到中等至良好收率的偶联产物。我们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推测,并认为反应是按照氧化加成/还原消除的机理进行的。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铜催化氨基酸促进的2-取代-β-酮酯的不对称α-芳基化反应。我们对不同底物、反应物、溶剂、配体和碱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配体、邻基效应和溶剂的共同作用下,反应可以很好的进行,当以邻碘三氟乙酰苯胺衍生物为底物、2-甲基乙酰乙酸叔丁酯为反应物、CuI为催化剂、L-羟基脯氨酸为配体、NaOH为碱、DMF为溶剂、添加适量水时,反应在-45℃即可进行,并且当芳环上带有推电子基取代时,反应给出了最好的立体选择性,最高达到93%ee,而芳环上带有吸电子基取代的底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反应,并给出较好结果。通过将一个反应产物转化为已知的氧化吲哚类化合物,我们确定了产物的绝对构型为S。对于芳基溴化物以及其它的一些β-酮酯化合物,在相似的条件下反应也可进行,但不对称选择性相对较差。我们也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初步认为反应是按照氧化加成/还原消除的机理进行的,并对实验中的一些特殊现象进行了解释。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以含B、N原子为中心架构的发光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系统的理论计算,给出了这些化合物的基态和最低激发态的几何
本刊今年第二期刊登波兰萨伦巴院士《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意见及建议》之后,读者纷纷来信要求发表萨伦巴院士来我国讲学的内容。为满足读者要求,特刊登本文。萨伦巴院士讲学
近年来,众多企业学习精益生产模式,旨在通过引进精益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提升品质、获得竞争优势。本文主要介绍精益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特点、和所使用的工具,使读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距离选通三维成像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潮,这一技术在国防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该技术利用激光器发射的激光照射到待测的目标物体上,摄像机接收反射光,对其进行处理并成像。此过程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大气湍流等因素都会影响激光的传播,产生后向散射,而距离选通成像技术利用激光脉冲和选通脉冲之间的延时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缺点。该技术还能够提高系统的信噪比、成像清晰、有较高的稳定性。首先论文
分析了利用养殖粪污生产有机肥的发酵罐研究现状,阐述了发酵罐设备分类、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对发酵罐发酵生产有机肥工艺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发酵罐特点。
目的 调查临床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应用PCR方法扩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受自然资源储量的制约,毕竟很多矿产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节约资源、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公司治理逐渐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政府决策的强制推行、理论研究的观点纷呈、企业实践的积极探索、社会公众的期待参与,公司治理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近几年,不少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在"校企联合、产学研训"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职业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职业院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