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肽受体GPR103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vi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肽是神经元分泌的细胞间信号分子,在体内充当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剂或神经激素,并且在生物发育各个阶段对各种生理功能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谷氨酰胺RF-酰胺肽(Pyroglutamine RF-amide peptide,QRFP)是RFamide家族中最新发现的成员,并被鉴定为GPR103内源性配体,GPR103通过与异源三聚体G蛋白结合发挥作用。GPR103及其配体广泛表达于大脑和外周组织中,参与调节体内诸如摄食和能量稳态、神经内分泌和骨骼发育等多种生理功能,可以作为诊断、预防和治疗能量稳态以及内分泌等相关疾病的有效药物靶标。神经肽QRFP前体肽可以水解产生两个C末端酰胺化的成熟肽,分别为26RFa和43RFa。先前的研究报道26RFa和43RFa神经肽均能特异性结合并激活GPR103,但两个神经肽激活GPR103介导的信号通路机制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中,我们首先检测了两个神经肽介导的信号通路,研究发现在HEK293T细胞中,26RFa刺激GPR103与Gαq和Gαi蛋白偶联,抑制c AMP的生成,并介导胞内Ca2+的动员以及ERK1/2的磷酸化,与先前的报道一致。与26RFa不同的是,43RFa可以激活GPR103与Gαs蛋白偶联促进c AMP的积累,并同时通过Gαq和Gαs蛋白介导Ca2+动员和ERK1/2的磷酸化。我们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并结合定点突变的方法,检测受体突变体和配体类似物激活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活性差异。结果显示突变体ECL2上的Lys189、Asp191和Leu 202残基对受体与Gα蛋白结合至关重要。在43RFa作用下,Lys189突变为丙氨酸导致受体选择性地与Gαi蛋白结合,Asp191突变为丙氨酸后仅激活Gαq蛋白;而丙氨酸替代Leu 202可致受体由Gαs和Gαq双偶联变为Gαi和Gαq双偶联。研究还揭示,截断N端8个氨基残基的35RFa同样激活GPR103与Gαs和Gαq双偶联,但把Phe10突变为丙氨酸的35RFa-F10A导致受体由Gαs和Gαq双偶联变为Gαi和Gαq双偶联。进一步活体研究表明,43RFa和26RFa均能促进小鼠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但作用机制不同。43RFa主要通过Gαs-c AMP和Gαq-Ca2+偶联的信号通路促进胰岛素分泌,且作用明显强于26RFa,而26RFa仅通过Gαq依赖的Ca2+信号通路促进胰岛素分泌。糖基化作为GPCR蛋白翻译后修饰的重要过程,影响着蛋白质折叠、分泌、表面表达、蛋白定位、转运、配体结合等多种生理功能。GPR103受体具有三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两个位于N末端结构域(Asn5和Asn19),一个位于第一个细胞外环(ECL1)(Asn106),但迄今为止,它们在GPR103表达和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尚未确定。我们结合定点突变的方法(天冬酰胺替换为谷氨酰胺)与糖苷酶PNGase F和N糖基化抑制剂Tunicamycin(衣霉素),研究N-糖基化在调控GPR103细胞表面表达和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位于N端的N19和ECL1的N106是N-糖基化位点,位于N5的天冬酰胺并未被糖基化。共聚焦显微镜和定量ELISA分析显示,GPR103的N-糖基化作用对靶向细胞膜并不重要。然而,进一步的结合实验和功能实验表明去除N-糖基化或衣霉素处理导致受体与26RFa结合能力以及介导下游信号通路的能力显著减弱。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人QRFP受体GPR103,N糖基化对细胞表面表达并不重要,但却是配体结合和受体激活的先决条件。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从GPR103与配体相互作用及蛋白翻译后修饰对受体的功能影响两部分探索GPR103受体信号转导机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A类GPCR与它们的肽配体尤其是RF家族神经肽与它们的同源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为设计以GPR103为靶点的激动剂和拮抗剂药物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内质网与线粒体接触位点(ER-mitochondria contact sites,ERMCSs)是位于线粒体与内质网之间的动态结合区域,其在调控钙信号通路、脂质转运、线粒体动力学以及自噬小体的形成等生物学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ERMCSs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在高等动物中,其分子结构、具体功能、调控机制以及生理意义都还未被全面揭示。在多种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都存在ERMCSs的异常,例
哺乳动物卵泡生长过程中,卵母细胞转录翻译活跃,胞质中转录并积累大量的母源性m RNA和蛋白质,至卵母细胞生长完全,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卵母细胞转录沉默。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成熟及合子基因组激活前的胚胎发育都受胞质中的母源物质调控,但母源转录本的调节机制及功能研究一直存在很多空白。MPF和MAPK信号通路在调控减数分裂细胞周期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PF由CDK1和cyclin B1两部分组成,MA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s)包裹缠绕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促进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和保持轴突的完整性。这一过程对于维持正常大脑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OLs和髓鞘的异常可造成多发性硬化症等脱髓鞘疾病和精神性疾病,如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轴突的髓鞘化过程依赖于轴突与OLs之间的相互作
表观基因组是一系列与DNA和蛋白有关的化学修饰,它们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并在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的技术已经允许研究人员对实验样品进行常规的表观基因组表征,然而我们对表观遗传元件功能的理解到目前为止仍显不足。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筛选文库对阐明全基因组范围内的表观遗传元件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CRISPR筛选需要构建庞大的sgRNA文库,
北京鸭(Anas platyrhynchos)具有典型的鸟类核型,包括大染色体和小染色体。和鸡相比,北京鸭的性染色体具有较低的分化程度。为了阐明北京鸭和鸡之间、以及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染色体结构的演化,本研究利用三代测序和多种基因组数据,完成了一只雌性北京鸭的几乎完整的染色体组装。和之前利用二代Illumina测序技术组装的北京鸭基因组相比,新版本的基因组和注释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并鉴定出两类在北
在神经回路的组装过程中,相同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相互排斥产生“自我规避”的现象,而不同神经元的神经突可以彼此识别为“非我”,进而交叉在一起。该过程需要细胞表达大量的识别分子组合,赋予单个神经元独特的识别标签,从而使神经突能够精确地区分自我/非我成分。唐氏综合征细胞黏附分子(Dscam1)和成簇原钙黏蛋白(Pcdh)分别在果蝇和脊椎动物神经元的自我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黑腹果蝇Dscam1基因通过可变剪
在γ-变形杆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Arc双组分系统在介导细菌从有氧到无氧代谢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该系统通常对于此类细菌的厌氧生长至关重要,但对于有氧生长却可有可无。但在以呼吸多样性闻名于世的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中,Arc系统却发挥迥然不同的作用。Arc系统缺失不但影响细菌的有氧生长,而且还严重影响胞外被膜(cell e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负责真核细胞中绝大多数蛋白的降解,参与调控几乎所有细胞功能。其中,26S蛋白酶体自身的调控机制及其亚细胞定位是经常被忽略的重要科学问题。通常人们认为蛋白酶体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但近年来有证据表明细胞中的多种膜结构上也存在蛋白酶体。蛋白酶体膜定位的分子机制、生理意义和调控方式尚不明了。本论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免疫荧光、胶体金免疫电镜、细胞组分分离、点击化学、基因编
重复序列在各类生物基因组中广泛分布,并且已被证明在基因组调控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快速、准确地鉴定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一直是生物信息学领域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了弥补基于重复序列库方法的缺点,一些基于k-mer计数的工具根据k-mer频次计算重复度得分来从头检测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尽管这些工具的时间、空间复杂度较低且识别表现良好,但它们在重复度计算,重复序列边界区分,对区段重复的检测敏感度等
在哺乳动物卵子发生过程中,活跃的转录和翻译活动为卵母细胞积累了大量的母源m RNA和蛋白,这些母源m RNA的胞质聚腺苷酸化和翻译激活驱动着减数分裂过程的进行。胞质聚腺苷酸化过程由多个蛋白共同调节,主要包括poly(A)聚合酶(PAP:Poly(A)polymerase),剪切和聚腺苷酸化特异性因子(CPSF: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specificity f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