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疾病叙事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id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推出“非虚构”栏目后,“非虚构”写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非虚构”写作中,有着大量的疾病书写,而目前关于疾病叙事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虚构小说文本。如果我们将“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叙事类型的话,我们将发现“非虚构”疾病叙事将疾病从隐喻的系统中剥离开,通过真实地还原疾病生存体验来表现个体的生命状态和反映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非虚构”疾病叙事在叙事策略、情感表达以及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与虚构疾病叙事作品不同的经验,将“非虚构”文本纳入疾病叙事的批评视角,是对疾病叙事批评的大胆尝试和有益补充。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在对“非虚构”疾病叙事研究前,我们有必要对“非虚构”写作疾病叙事的呈现进行排列梳理,探讨写作发生的深层动因,为文章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石。接下来,本文将论述“非虚构”写作中疾病叙事的叙事策略,通过对叙述主体与疾病的关系划分为两种叙事模式,一种是作为观看者身份的“在场性”叙事模式,一种是书写自身疾病经历的“回忆性”叙事模式。“在场性”叙事模式中,“非虚构”疾病叙事体现的主要叙事策略有:多重话语交融、重视细节与特写以及多角度呈现。在“回忆性”叙事模式中,主要的叙事策略有叙事视角上的灵活控制以及对情节的“故事性”编排。然后,本文将“非虚构”写作中的疾病叙事与虚构小说中的疾病叙事进行比较,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非虚构”写作中的疾病在剔除了疾病隐喻的功能后,仍然与文学疾病中的隐喻有着互文的关系。首先,“非虚构”疾病叙事通过对乡村疾病的真实呈现完成了对疾病隐喻“乡村美城市恶”的乡村“乌托邦”式书的祛魅;其次“非虚构”疾病叙事中对进城农民工身体困境的书写,与虚构小说中的类似题材形成了想象与鲜活经验同构的现象,无论是真实的疾病还是作为隐喻的疾病,它们都指向的是不合理的强权对底层人民的伤害;最后“非虚构”疾病叙事继承了疾病隐喻书写中的社会问题意识,在个人化体验的书写中表达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最后,本文将从现实意义和审美层面探讨“非虚构”疾病叙事的价值。“非虚构”疾病叙事呈现了疾病生存图景,向我们展现真实的人世困境,并促使我们对生命意识和人性进行思索,对生命和苦难进行审美,同时“非虚构”写作中的疾病叙事还在叙事主体、叙事姿态、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和修辞等方面对原有的疾病叙事产生了一些新变和补充,这些都是“非虚构”写作疾病叙事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当然“非虚构”写作中的疾病叙事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也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其他文献
在现代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学前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等院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时,对其美术课程教学进行科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成长,是人类和文学永恒的一大主题,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国文学中被孜孜书写。“成长小说”这一文学类型起源于18至19世纪的德语文学,德语中以Bildungsroman一词作为此类文学的通称。由于这一文类本身的发展带来了对自身原有框架、局限性乃至体裁的突破,导致国内外学界迄今并未对成长小说达成统一定义,只有相对公认度较高、被引率较高的界定。一般来说,成长小说描述的是年轻的主人公在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之中,发展
目的:探究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1(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1, LRR1)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培养人乳腺癌MDA-MB-231、HCC70细胞株和正常乳腺上皮MCF-10A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LRR1表达。将人乳腺癌MDA-MB-231、HCC70细胞株分为干扰对照组、LRR1干扰组、LRR1过表达组和空载体对照组,分别转染L
为了通过细节的改进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正常有效地运行并高效服务于临床。在结合医院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经验,对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分析总结提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有效建议。只有持续改进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运行效率,为患者更好地服务。
学位
<正>小王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感觉眼睛干涩,便去购买眼药水,无意间发现有一种人工泪液,从字面意思来看,感觉似乎比一般眼药水更好,是否是这样呢?人工泪液该怎么用呢?问:什么是人工泪液?答: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模仿眼泪成分做出来的替代品,可以滋润眼球,通常用于治疗干眼症。常见的人工泪液滴眼剂有玻璃酸钠、聚乙烯醇等。
期刊
<正>2022年11月份国内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是:11月末,M2增速同比有所上升;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少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银行间市场利率低于上年同期;人民币汇率与上月末基本持平。
期刊
本文阐释了城市消费适宜性的基本内涵,并构建了消费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21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例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21个城市的消费适宜性水平总体上处于不断提升的趋势,即消费适宜性总体不断向好。但城市间消费适宜性的强弱差异性也不断显现。按照消费适宜性系数综合排序,位于第一梯队的城市包括深圳、北京等,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第二梯队则分布较散,涉及东中西三地,第三梯队则集中在中西部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