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拓展性教学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vi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语言实践活动,要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课程内容,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课程实施环境。”而要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必须拓展学生英语习得的时空,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丰富的语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逐步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试图以小学英语拓展性教学的研究,为英语教学改革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首先,分别从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小学英语拓展性教学的背景及意义,并阐明了拓展性教学与拓展型课程的区别,解释了小学英语拓展性教学的定义——小学英语拓展性教学即基于小学英语课程标准,针对教学重难点并结合学生特点,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或课外增加或整合同类或高一层次要求的教学内容,辅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学习或合作学习,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开拓学生习得英语的时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发挥自身的潜能,发展自身的个性,发扬自身的长处,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从心理学理论、语言教学理论方面获得了本课题研究理论支持,同时提出了所要遵循的主体性、生活性、知识性、实用性、适切性、整合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等八项原则。本论文的第二章详实地阐述了小学英语拓展性教学的实践,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五方面以多个鲜活的教学案例详细予以论证说明:第一,教学目标的拓展由单一向三维目标和由课时向单元拓展;第二,教师要在研究教材,理解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拓展内容,可以是基于单元、主题、句型、单词、文化、故事等方面的拓展;第三,教学活动的拓展可以从布置拓展性作业和开展拓展性活动方面开展;第四,从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和以开放性问题拓展学习两方面拓展了教学方式;第五,拓展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的内容、时空和方式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最后,从教师要强化课程意识、确立目标、过程、资源、发展和开发意识,并以良好的课程观和学生观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倡导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教学。本文认为,通过小学英语拓展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语言实践活动,活化书本文字、活现教学情景,师生之间展开有实际意义的话题交流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通过比较28种张氏树蛙属物种的12S rRNA-tRNAval-16S rRNA部分片段序列,并用同科的2种树蛙属物种为外群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以探讨该属28种树蛙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张
本报讯(记者白茂槐 通讯员吴香玉)5月30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包头稀土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包钢召开。国家科技部资源处处长延吉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永富
报纸
20世纪90年代,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片新领域。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21世纪的中国将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化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计算机网络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但与此不
出版走出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措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和韩国均确定"文化立国"方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置专业机构,成立专业团队负责出版产业发展,同时将政
本文介绍了包头铌资源,同时介绍了铌的选矿技术及合金冶炼技术,提出了"十一五"包头铌资源冶炼新工艺研究方案设想。
果园种植模式的改变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山地果园易出现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问题,故对其进行改造是适应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的需要。根据山地的特点,采用分
当前绝大多数对Android恶意应用的检测只是在粗粒度层面对恶意应用进行检测,不能准确地探知具体的恶意应用所属类别而且准确度不高,同时在对抗性环境下检测效果不佳。文章提
当前中国与马来西亚正处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中国与马来西亚在设施联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建设及贸易畅通等多领域开展
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题,以农业立省的甘肃,农村经济的近代化对该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史学界对甘肃农村经济近代化已有一定规模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该问题,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