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次表层热状况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及气温的关系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ujie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数据分析中心提供的的次表层海温与热容量资料、中国160个标准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冬季和夏季次表层热状况的特征、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北太平洋冬季热容量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 北太平洋冬季次表层海温按其特征可分为两类,其年代际特征都很明显,而且变化基本相似,北太平洋西部落后中部5a时间。两类都在7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存在8-9a和20a以上的周期分量。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化的大值区位于黑潮及其延续体区域,并在0-400m内从东向西加强。北太平洋冬季热容量变化与240m海温相似,并将1967年之前和1980-88年定为北太平洋热容量的冷态,1968-78年和1989年后定为暖态。夏季的次表层热状况特征相对复杂些,但与冬季基本相似。 SVD分析表明北太平洋冬季热容量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和气温异常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北太平洋中部偏北和东南部地区冬季热容量异常偏高时,中国华南和华北区夏季降水将会偏多,华南区夏季气温将会偏低;黑潮延续体及北太平洋中部偏东地区冬季热容量异常偏高和北美西海岸地区异常偏低时,中国东北和长江流域地区夏季降水将会偏少,东北和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将会偏低,其关系有着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北太平洋冬季热容量与我国东部夏季气候的相关在1a到5a之内最大,且与降水的关系较密切。 北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通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间接的对我国气候产生影响。在70年代中后期,太平洋的大气环流和海洋都发生了气候突变,必然对全球特别是东亚的大气环流和气候造成影响,使我国东部的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变化。
其他文献
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这为在新形势下切实抓好党内监督指明了方向。当前,党内监督是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的薄弱
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数据资料计算了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通过实例对VIL和降水的关系作了分析.把VIL大值中心区(VIL中心区)作为降水中心的自动识别、跟踪和移动
学位
本文利用1958-2000年共43年全国160站4-6月的逐月降水资料和1958-2000年共43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1950-1998年Reyn01ds&Smith重构月平均全球海温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
现今,国外一组研究人员正研究应对老人跌倒能立刻探测的产品。他们利用与智能手机触摸屏相同的技术研究地板传感器,该技术可以检测老人摔倒,还可以应用于户外,用来帮助社区居
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鉴于目前领导决策监督效能的弱化,文章提出五个方面的对策。一、赋予监督机构独立的监督权,以权力制约权力
本文利用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清远、番禺和新垦三地近地层和大气边界层风(风向、风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清远、番禺和新垦三地近地层和大气边界层风特征及风对空气污染
本文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产生2004年8月3日辽东半岛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和中尺度影响系统,指出本次大暴雨是在高空大槽形势下,由低空急流和地面
本文采用每隔6小时的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对2002年8月10日至11日发生在闽东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发现,这次暴雨过程主要是受500hPa高空冷槽、中低层
本文利用GTS(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地面与高空定时观测、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52年雨凇日值记录等资料,从短期及中长期预报两个角度,对中国冻雨的特征和年代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