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富的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研究的样本坡芽歌书是文山壮族传统民歌的一种古老的传承形式,是壮族的重要文化遗产,2006年发现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坡芽村。这里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素有“歌海”之称。文山的壮族人民伴歌而生,踏歌而逝,丰富的文化生态土壤孕育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坡芽歌书就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概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正文共六章:第一章介绍坡芽歌书生成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综述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及坡芽村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坡芽歌书生成的人文环境,指出正是壮乡丰富的民歌文化、壮族图画表意的习俗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才有坡芽歌书的代代相传。第二章至第四章为坡芽歌书中81首歌的符号意义解读。此三章是作者田野调查的系统总结,并加之文献考证和意义解读的拓展。该部分使用大量篇幅,从歌词大意、图案、符号本意、符号象征、阐释其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对坡芽歌书中81首歌的符号意义进行了全面解读,说明这部歌书采用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手、口、房屋、鸟笼等8 1个象征符号,来表示一对壮族青年男女通过探情、热恋、最后共同生活、相伴到老的爱情对唱山歌,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图载歌书。第五章为坡芽歌书演唱曲调探析。本章对富宁县的民歌曲调、坡芽村村民经常使用的四种民歌曲调分打劳(大河歌),分标乖(老表歌),分果麻(八角林歌),分呃哎(归朝歌)进行介绍,指出这就是坡芽村村民在演唱坡芽歌书时所使用的曲调。第六章为坡芽歌书文化价值评估。本章通过南方铜鼓、岩画图案和坡芽歌书图案的比较,提出坡芽歌书是中国南方古越人的文化传承物的观点;关于坡芽歌书的符号,作者认为是一种自源性的图画文字;并且进一步论证了坡芽歌书图案与歌曲的关系。在结语中作者汇总了有关坡芽村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的调查结果。指出坡芽歌书把壮族的民歌凝集成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闪亮明珠。坡芽歌书内容丰富,目前已濒临消失境地,为抢救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提出了自己几点思考见解。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1,研究内容的创新。坡芽歌书发现于2006年,目前除对其作翻译整理之外,还未见系统研究出书面世。发现地云南文山是壮族集居区,学术研究水平相对薄弱,本论文拾遗补阙,对坡芽歌书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并在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首次对于坡芽歌书歌符号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探讨其文化内涵,有开拓性。3,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往有关壮族民歌的研究大都是共性研究和音乐文本研究,本课题运用了民族学的方法对坡芽歌书进行了个案解读,为民族学和音乐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与研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