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苯硼酸的新型蛋白运输载体的合成及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duoyi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作为一种血糖失调的代谢紊乱的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常规的治疗方案主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体内血糖的稳定,但是注射给药的胰岛素无法模拟出正常体内内源性胰岛素的释放模式,从而无法长期维持糖尿病人的正常血糖水平。所以科研工作者希望寻找一种载药系统通过对体内血糖浓度的实时监控,来释放胰岛素,控制血糖稳定,从而避免低血糖等副作用。针对这种刺激性的响应纳米系统是最近研究的热点,不同信号的响应机制被应用于载药系统的设计从而应用生命科学研究。其中针对糖响应的机制从而应用于纳米粒子运载胰岛素调节释放。常规的糖响应有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结合蛋白和苯硼酸,其中通过制备含苯硼酸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研制出运载胰岛素的载药系统。而常规苯硼酸的糖响应往往需要在碱性环境中发挥作用,所以将含苯硼酸的纳米粒子在生理条件下用于胰岛素传递是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PEG-1000经Michael加成反应制备成具备两亲性的高分子聚合物,最后通过click反应将苯硼酸修饰在载体表面。同时在聚乙二醇PEG-1000两端修饰上带邻二醇结构的多巴胺,在生理条件下将两亲性的聚合物mPEG-PBO与水溶性的聚合物PEG-DPA交联制备出糖响应的纳米粒子。通过PBO-DPA形成的环酯结构的纳米粒子具备很多优良的性能:3-羧基-2-羟甲基-苯硼酸的pKa与常规苯硼酸值相比明显降低,且与糖的结合常数也比普通苯硼酸要大,能在正常生理pH下快速做出葡萄糖响应。其次PEG能使纳米粒子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不容易聚沉,最后聚乙二醇和多巴胺等基团容易被生物体内降解且生物毒性小,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本文在体外实验上评估材料对蛋白的运载能力和糖响应能力,本文中以牛血清蛋白作为模型蛋白,纳米粒子对其的包载效率达到了21.3%,其后通过不同酸碱环境下的糖溶液中蛋白释放实验,结果显示当载药纳米粒子置于酸性或弱酸性的糖溶液中,没有蛋白的释放,而当置于生理pH的糖溶液中,蛋白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其后在不同糖浓度下,纳米粒子分别在生理条件下的糖溶液对材料的糖响应做出了实验,结果显示了良好的糖响应效果,蛋白的释放随糖浓度的增高而显著提升。通过对蛋白释放的实时监控以检测载药纳米粒子的糖响应时间释放曲线,结果显示纳米粒子能在10ug/ul的中性糖溶液中一小时内快释放出包载的荧光蛋白。
其他文献
杨德树:孙其峰老师即将迎来90岁大寿,这是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这一段时间我们学生们一直在酝酿能借此机会为孙老师庆祝一下。孙老师从1952年至今都是在天津美院度过的,美院现今
我省靖远、武威、张掖、玉门、金塔等地近两年来陆续办起糠醛厂,采用玉米蕊(穗轴)、稀硫酸等原料,加工提取糠醛。其中,仅张掖市小河糠醛厂提取糠醛后每年出渣(即糠醛渣)一万
栽培品种VNIIMK893的近交后代中,鉴定出一个低α-维生素E品系LGle(其种子中α-维生素E占维生素E总量的22—40%,而通常为95—99%),β-维生索E含量较高,可以看作降低油的氧化作
目的:研究五子衍宗方总多糖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致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BABL/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对多准则分析模型进行优化,以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为例来验证优化后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的可行性,试建立一套结构化、透明化和可交流的药品效益风险评价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对目前公开发表的药品效益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最有可能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模型。研究发现MCDA模型只是简单地选取数据点估计值来得出药品效益风险情况,忽略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4PU—30对水稻离体叶圆片和抽穗后整株叶片的衰老均有明显的延缓效应,在离体叶圆片培养中其效应比6—BA大。 4PU-30 had obvious retardation effects on leaf discs in vit
随着棉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广大棉农为了追求棉花高产,棉田氮素化肥投入量显著加大,施肥次数明显增多。由于肥料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加之氮肥施用技术不
在人工气候室中,研究了7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系)的抽穗期对16h 长光照和10h 短光照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1)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籼稻还是粳稻,均存在明显的“长日促进期”,把
茶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中最为常见且为害严重的一类害虫。近年来,关于茶小绿叶蝉防治指标的研究,进展较快,朱俊庆和陈流光等分别采用查芽法和振落法的查虫方法对该虫防治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