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斑蝥素中毒大鼠毒理病理学及心肌损伤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exxf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急性斑蝥素中毒大鼠毒理病理学实验研究目的:构建急性斑蝥素染毒大鼠动物模型,完善斑蝥素急性中毒毒理病理学内容。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经灌胃途径给予斑蝥素染毒,根据染毒剂量(1 mg/kg,1.3mg/kg,1.69 mg/kg,2.19 mg/kg,2.82 mg/kg,3.67 mg/kg,4.73 mg/kg,6.15 mg/kg,8 mg/kg)进行分组,以此构建阶梯浓度染毒大鼠动物模型并观察分析大鼠斑蝥素染毒前后毒理行为学、死亡时间、半数致死量、组织病理学变化等内容。结果:本次实验成功建立了经灌胃途径急性斑蝥素染毒大鼠模型,毒理行为学观察分析发现:急性斑蝥素染毒大鼠出现活动减少、皮肤湿冷、呼吸异常、内脏痛、阴茎勃起/阴道流血、血尿、神经功能缺损等多系统中毒表现;且内脏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染毒剂量呈正相关。半数致死量区间计算分析得出:采用孙氏改良寇氏法和BLISS法计算得到的大鼠急性斑蝥素中毒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68mg/kg和2.67 mg/kg。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发现:急性斑蝥素中毒大鼠各主要器官组织病理改变以缺血缺氧、炎症、出血等为主;其中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发现心脏组织病理学评分较其他器官显著升高。结论:成功构建了急性斑蝥素中毒大鼠动物模型,斑蝥素染毒后大鼠可出现活动减少、体温改变、内脏痛、神经功能缺损等多系统中毒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以缺血缺氧、炎症、出血等为主且主要靶器官损害为心脏。经BLISS法测得的大鼠经灌胃途径斑蝥素染毒LD50(2.67 mg/kg)可作为后续实验染毒剂量的参考。第二部分 急性斑蝥素中毒大鼠心肌损伤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斑蝥素染毒大鼠心肌组织中缺血缺氧相关蛋白VEGF、HIF-1α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表达,寻找用于评估中毒后心肌损伤严重程度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探索斑蝥素染毒后及中毒死亡后大鼠血清TN-T、VEGF、HIF-1α表达变化作为斑蝥素中毒心肌损伤早期预测及死后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探讨不同剂量斑蝥素染毒大鼠心肌差异mRNA、miRNA表达变化,以初步发掘斑蝥素中毒心肌损伤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所得LD50剂量水平的基础上,选用雄性清洁级SD大鼠25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0.5 LD50组、LD50组、1.5 LD50组、2 LD50组,经灌胃途径建立不同剂量斑蝥素染毒大鼠动物模型,每组5只,染毒6 h后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心脏灌流后取心脏备用,采用三色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缺血缺氧相关蛋白VEGF、HIF-1α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表达。按照第一部分研究中所得LD50剂量水平,选用雄性清洁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经灌胃途径建立不同染毒时长的斑蝥素中毒大鼠模型,根据染毒时长分为染毒前、染毒后1 h、2 h、4 h、6 h、8 h、12 h、24 h、48 h、72 h共10组,每组4只;按照1.5 LD50剂量水平,选用雄性清洁级SD大鼠54只,体重200-250g,经灌胃途径建立斑蝥素中毒死亡大鼠模型,中毒死亡大鼠随机分为死后6 h、12 h、24 h、48 h、72 h、168 h共6组,每组5只。上述所有大鼠在染毒后/死后各规定时间段经开胸穿刺后留取心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TN-T、VEGF、HIF-1α表达。选用雄性清洁级SD大鼠13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n=3)、低剂量斑蝥素(0.5 LD50)染毒组(n=5)、高剂量斑蝥素(LD50)染毒组(n=5);所有大鼠均经灌胃途径染毒24 h后给予生理盐水心脏灌流后取心脏于液氮中迅速冻存后置于-80℃保存;提取心肌RNA后采用Illumina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DEGseq方法进行差异mRNA检测,MA-plot方法筛选各组差异表达mRNA,并采用GO分析、KEGG Pathway、GSEA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相关功能进行分析。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进一步通过mRNA-miRNA网络预测急性斑蝥素中毒大鼠心肌差异表达miRNA,综合文献检索、miRNA功能及结构稳定性预测分析结果筛选拟验证miRNA。最后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筛选所得与循环系统关系密切的差异表达mRNA、miRNA,验证其用于评估急性斑蝥素中毒心肌损伤的可行性。结果:不同剂量斑蝥素染毒大鼠心肌缺血缺氧相关蛋白表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斑蝥素中毒大鼠心肌细胞内出现VEGF、HIF-1α、caspase9共表达且三者表达升高与染毒剂量呈一定正相关。斑蝥素染毒后各时间段大鼠血清TN-T、VEGF、HIF-1α总体表达较染毒前显著升高;时间变化趋势显示血清TN-T和VEGF表达分别在染毒后1 h和2 h达到峰值,血清HIF-1α表达改变未见明显峰谷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血清VEGF表达与血清TN-T表达之间呈正相关。斑蝥素中毒死亡大鼠死后血清TN-T表达、HIF-1α/TN-T比值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且ROC曲线显示血清TN-T、HIF-1α/TN-T比值在斑蝥素中毒心肌损伤死后诊断中具有一定准确性和较好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死亡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斑蝥素中毒死亡大鼠血清VEGF/HIF-1α比值与死亡时间呈线性相关。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71个三组间共差异表达mRNA;GO富集分析结果发现相关生物学功能主要富集到细胞外基质功能;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分别显著富集到18和9个通路,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后显著富集到5个通路;GSE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富集得到的基因集较多,富集得到Focal adhesion、ECM受体相互作用、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pathway等差异表达基因集。在三组间共差异表达mRNA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得到与循环系统关系密切的5个mRNA(Myh7、Tnc、Ldlr、11β-HSD2、Scd)并进行RT-q PCR验证,验证结果发现斑蝥素染毒后大鼠心肌Myh7、11β-HSD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Tnc、Ldlr、Scd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基于mRNA-miRNA网络对171个心肌共差异表达mRNA进行靶向关联转换预测分析后共得到1386个miRNA,其中与Myh7、Tnc、Ldlr、11β-HSD2、Scd相关的miRNA有216个。综合文献检索、miRNA功能及结构稳定性预测分析等结果,初步筛选得到mi R-133a-3p、mi R-150-3p、mi R-214-3p、mi R-146a-5p共4个miRNA并进行RT-q PCR验证,验证结果发现斑蝥素染毒大鼠心肌mi R-146a-5p表达显著降低,高剂量染毒组大鼠心肌mi R-133a-3p表达显著升高,斑蝥素染毒大鼠心肌mi R-150-3p和mi R-214-3p表达呈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斑蝥素染毒大鼠心肌细胞内出现VEGF、HIF-1α、caspase9共表达,且三者表达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血清TN-T、VEGF可作为急性斑蝥素中毒心肌损伤早期预测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血清TN-T、HIF-1α/TN-T比值可作为斑蝥素中毒大鼠心肌损伤死后诊断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血清VEGF/HIF-1α比值具有作为斑蝥素中毒死后死亡时间推断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急性斑蝥素染毒可引起心肌mRNA、miRNA表达改变,二者间相互调控可能参与斑蝥素中毒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Myh7、Tnc、Ldlr、11β-HSD2、Scd、mi R-133a-3p、mi R-146a-5p表达可作为预测及评估急性斑蝥素中毒心肌损伤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综上,本研究中针对斑蝥素染毒大鼠毒理行为学以及各器官组织病理改变的实验研究丰富完善了斑蝥素中毒毒理病理学内容。基于缺血缺氧相关蛋白、mRNA及miRNA三个层面开展的急性斑蝥素中毒心肌损伤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得到部分可用于斑蝥素中毒心肌损伤的临床及死后诊断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斑蝥素中毒心肌损伤的分子毒理学机制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Pareto分布最初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在1897年首次提出。作为具有形状和尺度参数的一类分布,能够描述各种物理、生物及社会经济现象,例如股票价格、灾害预测、设备部件故障、企业寿命等,同时在天文、军事领域也有应用。因此,其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Pareto分布的研究中,参数的区间估计、置信域估计提供了反映估计中不确定性程度的参数值范围,使得比参数的点估计更为直观、更精确,更有
【目的】摇头丸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难以避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摇头丸的主要成分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的毒性作用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也成为法医毒理学研究热点之一。除了研究比较广泛深入的神经毒性之外,MDMA的心血管毒性作用也得到学者的重视,MDMA可以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及形态学的改变,表现为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肌病甚至心力衰竭出现猝死。研究表明MDMA的直接心肌毒性作用可以导致心
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商业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从制氢环节考虑,目前全球氢气仍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重整。此途径生产获得的氢气纯度不高,无法直接应用于燃料电池,若进行进一步提纯则使得成本显著提高。若考虑直接电解水制氢,目前仍受限于能耗高、贵金属催化剂成本高昂及电解设备稳定性问题。此外,利用燃料电池将氢能转化为电能的环节上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于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而言,如何使用低纯度氢气却不被燃料中少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由于具有优越的光电和热电转换效率,在光伏和热电等能源应用领域备受关注。然而由于这类材料较大的带隙和热导率,很难通过常规方法进一步提高其热电优值。声子晶体作为具有人工周期性的超结构材料,为控制声子色散、抑制晶格热导率以及提高热电性能提供了一种全新途径。机器学习擅长发掘复杂系统的隐蔽规律,是替代大规模数值计算和降低实验成本的优选方案。因此,通过构造声子晶体降低材料热导率,利用机器学习快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是制造系统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组合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经典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是其它多种实际调度问题的基础,同时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致力于考虑能耗指标的车间调度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经典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Flexible Job Shop Scheduling Problem,FJSP)、考虑加工时间可控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Fle
无论是从基础光物理还是从光子器件的应用来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都扮演着非常核心的角色。光学微腔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增强场强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强度。根据对光的束缚机制的不同,光学微腔可以分为法布里-珀罗腔(F-P腔),回音壁模式微腔(WGM腔),光子晶体腔(P-C腔)等。回音壁模式微腔因其具有超高的品质因子(Q),小的模式体积(V),可大规模集成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量子光学和非线性
结合机械谐振子或磁振子自由度的光腔为实现光力/磁学效应的信息传输和处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并在纳米光子学和纳米力学或磁子学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近年来,腔光力系统和腔磁系统是大家研究的热门课题。基于腔光力系统和腔磁系统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其中包括光力相互作用、磁致伸缩效应、磁克尔效应等导致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如光力诱导透明、光子阻塞、量子纠缠、声子激光、双稳态等。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基于腔光
基于节点离散的无网格法可以灵活简洁地构造任意高阶光滑、全域协调的形函数,在大变形、高阶及移动边界等问题的分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由于良好的精度和稳定性,伽辽金无网格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无网格法之一。然而,由于无网格形函数通常不是多项式,形函数不规则重叠度高,因而伽辽金无网格法的背景积分域一般与形函数影响域不重合,即使采用高阶的高斯积分也不能保证伽辽金无网格法的精度和最优收敛率,对于高次基函数数值积
4H-SiC具有优异的物理与化学性能,是制备新一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近年来,基于4H-SiC半导体的高压高功率器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随着器件耐压等级的提高,所需4H-SiC外延层厚度也逐渐增加;同时,为了降低4H-SiC功率器件的制备成本,增大晶圆尺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4H-SiC的晶圆直径已经逐步由100 mm提高至150 mm。然而,随着晶圆尺寸的增大,片内温度梯度增大,外
研究背景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类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统称,其主要特征是婴幼儿时期即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障碍、人际交往功能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范围狭窄等。研究表明ASD多存在神经系统发育及大脑结构异常,如胼胝体及皮质等结构。ASD病因复杂,存在遗传、神经发育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其中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前期通过收集大量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