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信用缺失”问题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7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推动中国改革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一项关键任务。在此过程中,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既是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如何全面地认识和解决当前中国失信问题频发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既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对中国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的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相关学科知识,对中国社会“信用缺失”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对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内容等进行了概述。第二章阐述了信用的概念以及正面和负面功能。第三章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信用缺失”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并探讨了中国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的范围和程度特征、发生机制特征及演进机制特征。第四章构建了“信用缺失”问题的博弈分析模型。第五章基于信用博弈分析模型视角,对中国社会转型中“信用缺失”现象的根源进行了探究。第六章论述了社会信用体系的结构框架,主要包括社会信用信息体系、规则体系以及文化体系的构成与功能。第七章剖析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历程、运行现状及未来的政策取向。第八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做了工作展望。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基于信用失序现象的共同社会转型背景,论述了中国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的两大本质特征;以“信任结构”为理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和美国现代社会的信用状况,从而指出了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的根源,即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碎片化”特征;将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植入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基于信息扩散路径与监管范围的信用博弈模型”;基于自律、互律和他律三个逻辑层面,重构了社会信用体系的结构框架,将社会信用体系划分为社会信用信息体系、规则体系和文化体系三个子系统。但由于各种原因,本文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将在这些不足的方面进行继续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因海量时间序列信号的归类方法.方法:将小波多尺度分析引入,在多个尺度上进行聚类,并结合FCM得到新的聚类算法.结果:应用新的聚类方法,对小脑组织的一组基因芯片
在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替的背景下,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重点领域的变迁与经济全球化的观念更新具有一致性,重点领域变迁的实践更为中国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诸多启示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资本从布尔迪厄正式使用到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已经在国内外
搞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沈阳市总工会沈阳市是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有职工230万人。近几年来,随着企业改革和改制的不断深化,下岗职工明显增多,给企业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充分调动了各地区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地区的经济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虽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地区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这种差异的长期存在和过分拉大都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影响到整体经济效率;再者,从
[摘 要]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利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测度了1995-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趋势和结构,并通过对双边贸易的价值增值分解,揭示了中日贸易的利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中日贸易整体被传统海关贸易核算方法高估,中日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上,两国从双边贸易中的获利能力下降,但两国之间贸易更加密切,价值分工更加明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贸易格局在加强。  [关键词]中日贸易;增加值贸易核算;价值增值
期刊
本文主要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角度下,如何实现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建设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对生态文明的涵义以及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概述,并着重探讨了基层的生态文
近年来,从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到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都把素质教育当作转变教育观念,实施跨世纪战略目标的重点工程来抓。确实,彻底扭转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真正把教育的重点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