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初开始,山西的民间文艺就受到政治力量的制约,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山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和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政治活动的影响,山西民间文艺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显现出“政治”与“民间”的二重特质。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为时间维度审视山西民间文艺作品,着重阐述“十七年”山西民间文艺的主题内容、艺术特色及其与创作目的之间的联系,指出“十七年”民间文艺的真实境况与当时政治发展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表现出阶级性与民间性的双重话语。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绪论主要包括“十七年”山西民间文艺研究的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这是本文的背景支撑和研究基础。第一章 “十七年”山西民间文艺的生存环境和创作主体。山西民间文艺是三晋乡土孕育的艺术果实,与山西省的自然环境及人文背景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本章主要从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这十七年间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从山西民间文艺的生存空间和创作主体这两个角度考察“十七年”山西民间文艺的形成条件,着重阐述“十七年”山西民间文艺作品与政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十七年”山西民间文艺研究提供坚实的背景支撑。第二章 新民歌运动影响下的山西民间歌谣。阐释新民歌运动权力话语下的山西民间歌谣的表现形式,即从民歌主题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发生的转变。指出在“十一七年”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山西民间歌谣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生一定的转变,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掩盖其“民间本质”。第三章 戏曲改革运动中的山西民间小戏。本章以广泛流传在山西省区域范围内的民间小戏为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民间小戏的改革状况和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本章先是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戏改”,即改人、改制、改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十七年”山西民间小戏改编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继而指出在这一时期,山西民间小戏的政治教化功能有所加强。第四章 服务论文学观支配下的山西民间故事。由于服务论文学观的支配和影响,“十七年”山西民间故事常常以“十七年”政治文化为背景,借助宏大叙事传达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判定,其叙事视角的选择和叙事情节的设置也带有英雄叙事的表征,主要包括历史名人的英雄化塑造和普通民众的英雄化倾向两个方面。第五章 “十七年”山西民间文艺的双重话语。本章是对前文的总结和提升,在“十七年”期间,政治运动与文艺创作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加之山西民众高涨的政治热情,使得政治理念直接转化为民间文艺作品,本章着重分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十七年”山西民间文艺如何与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对话,形成阶级性与民间性的双重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山西民间文艺是在特定地域空间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文艺形态,对这一时期的山西民间文艺体裁进行全方位描述和阐释,不仅可以发现山西民间文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而且能够深刻感受到民间文艺在权力话语下的转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