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A·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白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是“乌托邦之声”五部曲。虽然五部作品题材、内容各异,但它们都是作家对苏联百年“乌托邦”历史的忠实记录与思考。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苏联官方宣传的胜利战争史把战争本身的历史掩藏了,所以苏联人对战争的认知是不完整的;苏联希望通过发展核科技建立强大帝国的“乌托邦”梦想,摧毁了苏联人的个体价值;人应该独立、清醒地生活在世界上,不能被外界思想、传统观念束缚和蒙蔽,但是人们却生活在“二手时间”的历史困境中。在论文中,笔者以新历史主义的“颠覆”、“自我塑造”等基本概念为理论支撑,并结合语言学、文体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探讨了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口述实录的写作方式对苏联不同历史阶段做出的思考和由此折射出的思想。最后,笔者重点分析了作者在思考苏联历史背后秉持的“以耳立世”原则、使命与起源。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在绪论部分,笔者首先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生平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对她的作品“乌托邦之声”的相关概念、特点,以及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做了介绍;其次,笔者对新历史主义的缘起、发展,以及颠覆、自我塑造等主要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笔者分别对国内外阿列克谢耶维奇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做出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创新性及意义。在第一章中,笔者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战争三部曲”为分析对象,从作品中战争亲历者的经验出发,论述了作者对苏联历史上重大战争的倾听和忠实记录。对于苏联人来说,苏联的战争史是官方宣传下的胜利、神圣的历史;可是在作者看来,战争却是充满苦难和死亡的,因此虽胜犹败。论文指出,作者通过记录战争亲历者口述的苦难、恐惧、死亡经验,呈现了战争的真实状态,瓦解了苏联人对战争的单一认知,引发了我们对过去历史的客观评判和反思。在第二章中,笔者以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来自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为分析对象,从因核灾引发的“帝国没落”出发,论述了阿列克谢耶维奇对苏联大力发展核科技,建立强大帝国的“乌托邦”梦想的反思。苏联人认为,苏联是无所不能的强大帝国。可是,切尔诺贝利核灾之后,苏联的核科技计划随之倾覆,人们承受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创伤。由此,阿列克谢耶维奇捕捉到了核灾背后潜藏的悲剧。通过“切尔诺贝利人”的口述,作者进一步引发了被苏联官方宣传的“帝国”意识遮蔽的人们对苏联,以及当下切尔诺贝利命运和个人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在第三章中,笔者重点以“乌托邦之声”的收尾之作《二手时间》为例,论述了在苏联“乌托邦”梦想幻灭之后,作者对俄罗斯面临的困境提出的解决之道,即主张对处于“二手时代”困境中的俄罗斯人进行生命意识的重塑。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看来,经过百年的沧桑巨变,当今的俄罗斯人依旧被某种过去的经验和观念所束缚。但是,作者从一部分主人公的声音中,敏锐地感知到了人们的坦诚和冲破多元文化、面向自身的渴求。在她看来,这种坦诚和渴求就是俄罗斯摆脱苏联历史的重负、走向未来的希望。在第四章中,笔者主要探讨了作者思考苏联历史背后秉持的“以耳立世”的创作原则、使命和起源。作者之所以能够在“乌托邦之声”中记录苏联历史亲历者口述的经历,为我们呈现苏联百年“乌托邦”历史的真实状态,是因为她始终坚持“以耳立世”的创作原则。她出生成长于苏联时代,所以,她“以耳立世”的创作原则和对苏联历史的思考都离不开俄罗斯文化,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本章的分析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作者的作品及其思想。在结语中,笔者再次对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乌托邦之声”中对苏联不同历史阶段的思考和由此折射出的思想进行了总结。笔者认为,作者对苏联历史边缘群体发出的真实声音的忠实记录,不仅颠覆了苏联官方对战争、核灾的宣传,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苏联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反思自己国家的历史,从而促使生活于当下的前苏联人,以及俄罗斯人实现生命意识的独立,最终自由、积极平和地面对未来。这既是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苏联历史、实现人们精神自由的思想光芒,也是她“乌托邦之声”五部曲的独特艺术魅力。所以,借助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概念研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及其作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