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Sm-Yb(-Y)-Zn-Zr变形镁合金的强化机制和蠕变行为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fjkjt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合金是目前最轻的结构金属材料,因此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电子通讯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的轻量化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相对于商用铝合金,传统镁合金的强度低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因此开展高强度镁合金的研发对于拓宽镁合金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强度镁合金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稀土添加(>12wt.%)的Mg-Gd基合金,虽然其强度可达500MPa以上,但是高稀土添加导致高的成本,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文采用常规的低温挤压技术制备出了低稀土高强度Mg-4Sm-2Yb-0.6Zn-0.4Zr(SY42)镁合金,其屈服强度高达470MPa以上,超过了大部分高稀土添加的Mg-Gd基变形合金,同时可媲美T8处理的2024变形铝合金。本文详细研究了低稀土高强度SY42变形镁合金的微观组织、强化机制以及蠕变行为等;并且首次提出了变形镁合金蠕变过程中门槛应力的起源以及采用高密度纳米间距基面层错调控拉伸-压缩屈服不对称性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挤压SY42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强化机制。通过调控挤压工艺,屈服强度可达450~470MPa左右。挤压SY42合金展示典型的双峰组织,即具有随机取向的亚微米级再结晶晶粒和具有强基面织构的粗大未再结晶晶粒,同时基体中存在大量的多相多尺度Mg-RE颗粒,未再结晶区存在变形带和亚晶界等亚结构。200℃峰时效之后,基体中引入了许多基面γ"沉淀相,使合金的屈服强度进一步提升。挤压SY42合金超高的拉伸屈服强度主要归因于亚微米级再结晶晶粒的细晶强化、粗大未再结晶晶粒的织构强化和高密度多相多尺度Mg-RE颗粒的弥散强化。由于强基面织构的存在,挤压SY42合金表现出明显的室温拉伸-压缩屈服不对称性,但是时效析出的基面γ"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拉压屈服不对称性。其次,探究了挤压SY42合金的高温拉伸蠕变行为。挤压SY42合金表现出延长的第三蠕变阶段,不同于常规金属的蠕变行为,这主要与可动位错的密度增加引起的应变软化有关。同时挤压合金展示了高的应力指数和蠕变激活能,n=9.3,Q=233 kJ/mol。采用了门槛应力的方法修正幂律关系,得到修正的应力指数为5,表明门槛应力的方法适用于本研究的挤压合金。另外,热稳定性良好的Mg-RE颗粒以及稀土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导致其蠕变激活能显著高于镁晶格自扩散能。蠕变过程中,未再结晶区部分的γ"沉淀相转变为γ’,而再结晶区未发生相转变。蠕变机制似乎与应力水平关系不大。未再结晶区的蠕变机制总是<c+a>位错交滑移,无论应力大小,虽然在中等应力水平也发现了位错攀移的迹象。在中、低应力水平,部分可动的<c+a>位错发生了锥面-基面转变,形成基面分解的<c+a>位错固定结构,有益于提升蠕变抗力,而在高应力水平则没有。再结晶晶粒的蠕变机制强烈依赖于它们的取向。然后,分析了挤压SY42合金的蠕变各向异性。与拉伸蠕变不同,压缩蠕变表现出短暂的初始蠕变阶段和近乎恒定的稳态蠕变阶段,但在任何应力水平均无第三蠕变阶段的迹象。特别地,蠕变第二阶段出现了反常蠕变速率降低现象,这主要归因于蠕变试样在压缩模式下的尺寸效应、基面分解的<c+a>位错固定结构、动态析出的γ’’/γ’相的强化和局部背应力的综合作用结果。沿挤压方向不同角度的试样表现出了明显的压缩蠕变各向异性,并且发现基面织构越强,蠕变抗力越大、门槛应力值也越大;然而传统的载荷转移机制和颗粒-位错交互机制均无法解释挤压合金中门槛应力起源。因此,我们提出门槛应力和蠕变抗力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强度基面织构导致优先启动滑移系的不同造成的。虽然挤压SY42合金的室温压缩屈服强度明显低于拉伸屈服强度,但压缩蠕变性能却优于拉伸蠕变,即压缩蠕变最小蠕变速率明显低于拉伸蠕变,这主要是因为压缩模式下易形成不可动的基面<c+a>位错固定结构,有益于降低蠕变速率。最后,为了进一步改善挤压SY42合金的室温拉伸-压缩屈服不对称性,我们采用2%Y替换1%Sm和1%Yb调控合金的微观结构。Y替换导致挤压SY42合金的未再结晶区内从弥散的多尺度Mg-RE颗粒转变为高密度的纳米间距的基面层错,其次是近一半的再结晶晶粒内部也形成了纳米间距的基面层错,最后是弱化了合金的基面织构。因此,Y替换导致挤压SY42合金的拉伸屈服强度提升20MPa以上,压缩屈服强度提升高达110MPa以上,从而显著改善了挤压SY42合金的拉伸-压缩屈服不对称性,即CYS/TYS从0.71提升至0.92。拉伸屈服强度的提升主要归因于高密度的纳米间距的基面层错的强化与即Y原子的固溶强化;而压缩屈服强度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未再结晶区高密度的纳米间距的基面层错在压缩过程中有效抑制了孪晶形核和长大,从而显著提升了压缩屈服强度、改善了挤压合金的拉伸-压缩屈服不对称性。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商用车行业也在蓬勃发展。商用车具有质量大、质心高、体积大等特点,在紧急行驶工况下,车辆容易发生失稳,对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带来巨大的隐患。气压电子制动主动安全控制系统,可以在紧急行驶工况下有效的改善车辆的行驶状态,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因此,基于商用车气压电子制动系统(EBS,Electronic Braking System)对商用车主动安全制动控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
全地形铰接式履带车辆被广泛应用于物资运输、抢险救灾、森林消防等众多领域。本文所研究的全地形铰接式履带车,履带为橡胶履带与刚性履刺通过螺栓连接而成,即刚柔耦合式履带。且履带系统的负重轮为非充气轮胎,本身具有弹性,驱动轮与诱导轮附有尼龙材料,没有托链轮。此外,采用扭杆弹簧独立悬架。因此现有的分析传统履带车辆的方法不能直接用于分析该类型全地形铰接式履带车辆。本文基于该类型行走系统的全地形铰接式履带车辆,
悬架系统实质是由质量-阻尼-弹簧系统组成的衰减地面振动、传递车身与车轮之间力并能保证汽车平稳行驶的多体机械系统。在研究汽车平顺性时,四分之一车悬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简化成二自由度机械振动系统。含有质量-阻尼-弹簧的机械系统通过与电气系统比拟,表现出的响应特性称为机械阻抗特性。悬架作为典型的机械系统在路面激励下也表现出一定的阻抗特性,阻抗特性属于系统的固有属性,在频域的范围内反映了悬架的激励力与运动学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具有掘进速度快、安全性高、劳动强度低、施工质量好以及环保等优点,在交通、市政、水电、矿产、民防等隧道工程中被广泛使用。随着我国基础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的发展不断加快,对TBM的需求也不断增大。盘形滚刀作为TBM的核心部件,在掘进施工过程中直接接触并破碎硬岩,其服役工况十分恶劣,导致盘形滚刀的消耗十分巨大,进而影响施工的效率和成本,成为制约整体施工质量和进
跨介质飞行器是一种可在水和空气两种介质间自由穿行的新概念两栖无人运动平台,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事应用前景。跨介质飞行器的研制需要解决空中巡航、入水、水下潜行以及出水四种运动模式下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其中,跨介质飞行器入水过程经受的较大冲击载荷极易造成机体结构损坏、内部元器件失灵以及弹道失稳等一系列问题,研究跨介质飞行器应以何种流体动力构型及采取何种入水方式减小飞行器入水冲击载荷,对提高跨介质飞行器入水
自动驾驶是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以深度学习为代表、基于数据驱动的目标检测算法是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使用车载相机采集的图像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模型训练和目标检测,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依赖大量带有语义标签的数据。大量的图像数据采集不仅成本高昂、采集过程的安全性难以保障。而且,图像数据的人工标注也十分繁
粘接技术为高速列车混合材料车体结构件连接提供了有效方式。但随着列车服役时间增加和运行里程的累积,车体粘接结构遭受环境温度、湿度及载荷等多因素的耦合作用,这对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挑战。明确环境温度、湿度及载荷因素对车体粘接结构的作用机制,探究多种效应耦合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规律,合理预测粘接结构的服役寿命,对保障中国高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高铁“走出去”战略实施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文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轨道客车、汽车等产业面对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今,能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对策就是汽车轻量化和轨道客车的轻量化,而增加轻量化材料的使用量是能够达到汽车轻量化目的的直接有效的手段。那么钢/铝异种材料的焊接就是眼前即刻就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在物理、化学等方面,钢和铝存在较大差异,使得钢/铝异种材料的焊接性极差,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很难达到实际使用标准。钢/铝焊接性问题是制约汽车轻量化技
节能减排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要求及材料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的需求促进了铝合金的发展。其中,低密度Al-Mg合金成本低、比强度高、抗腐蚀能力强,在现代工业应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Al-Mg合金强度很难与钢材媲美。高浓度Mg可有效降低铝合金层错能,在合适的热力耦合加工下利于晶粒细化至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显著提高合金强度。然而,均匀细晶Al-Mg合金强
生物入侵常常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物种快速丧失、巨大经济损失、生态公益急剧降低、不可逆环境破坏等。正是这些负面影响引起科技界、政府和公众对生物入侵的极大关注。因此,准确量化生物入侵的影响非常重要。然而,广泛使用的生物入侵影响评估方法存在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缺乏真实对照,二是包含非入侵效应。这两个缺陷使得人们对生物入侵影响的了解相对粗略。为此,作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实验条件下设置真实对照,二是考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