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衔山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区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季节动态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nazhihud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冻土是冰冻圈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生态系统、地气间碳循环、水文过程及水资源、寒区工程建筑及经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多年冻土是寒冷气候的产物,因此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马衔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拥有多年冻土发育,发育有以蒿草、苔草、发草、星状风毛菊、冷龙胆等组成高山草甸,这些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甸生态系统十分相似,因此是山地多年冻土研究的理想区域。为了解马衔山多年冻土区和非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碳氮、土壤酶活性的差异,选取多年冻土区、季节冻土区和交界区为对象,分析了0-30cm土层微生物碳氮和转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酶活性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此外,本研究讨论了马衔山多年冻土区和非多年冻土区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和重组有机碳(HFOC)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马衔山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相当且最高值均出现在表层(0-10cm),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逐渐递减。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表现出类似的季节变化,但在不同的土层其变化规律不一致。不同采样区域、不同土层之间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季节变化规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碳氮比均在4-18之间变化。(2)马衔山不同采样区域6种酶具有不同的季节动态变化。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外,其他4种酶活性均表现出随土层的加深酶活性降低的特点。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其自身参与的代谢过程相关。土壤理化指标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和MBC、MBN是土壤酶活性变化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3)除水溶性有机碳(DOC)外,马衔山多年冻土区土壤总碳(TC)、TOC、LFOC和HFOC的含量均明显高于非多年冻土区。在整个生长季,各采样区域DOC均表现为先相对稳定从7月开始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10月达到最高。TOC和TC在多年冻土区均表现为4-6月升高随后减低,7月达到最低,8月开始升高的变化趋势,在非多年冻土区则在6月略有增加但总体相对稳定。LFOC在各采样区域均表现为4-7月降低,在7月达到最低,8月开始升高。HFOC在各采样区域表现为4-5月降低,7月达到最低,8月开始升高。在生长季内表层土壤中的LFOC和HFOC与地表温度、湿度、pH值、TC、MBC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说明在马衔山冻土地区,土壤环境条件不是控制LFOC和HFOC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高温多年冻土区,马衔山地区的多年冻土区的微生物碳氮含量与非多年冻土区含量相当。由于多年冻土区的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明显高于非多年冻土区,这说明非多年冻土区单位土壤碳和单位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强度较高。这提示了多年冻土退化可能导致土壤的微生物和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强度增加,进而使得土壤碳库的分解加强、生态系统退化以及土壤养分降低。
其他文献
传动轴作为机械结构的关键零件之一,其强度、疲劳寿命和可靠性等指标对整个机械结构的工作性能和安全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预测和分析传动轴的疲劳寿命及其可靠性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探索管式复合纳滤膜的最佳制备条件,并最终获得性能良好的管式复合纳滤膜。本文采用聚砜管式超滤膜和聚偏氟乙烯管式微滤膜作为基膜,六水合哌嗪为水相单体,均苯
韩愈 《送穷文》 是比较独特的“杂文”体,其主题与行文体式有密切关系.虽然文本卒章显出“固穷”之意,但行文过程中所表达的摆脱穷困的愿望和送穷不得的嗟怨,也是其内在义旨
陶渊明写有 《咏贫士七首》,第五首涉及袁安、 阮公两位人物,“阮公”是谁?宋代已难得其详,今人亦多曰“不详”“不知”.“阮籍”“阮裕”“阮修”是可能人选,然均与陶诗不尽
汤清海,1935年生,毕业于广州美院,师从黎雄才、关山月,曾任齐白石纪念馆首任馆长,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清新雅丽的品质,曾被选为国家宴会用瓷、国家礼品瓷
中国现行立法对于诉讼费用的界定仅限于调整当事人和法院之间的关系,而将当事人之间的费用关系调整排除在外.因此,目前诉讼保全责任保险费用不属于中国的法定诉讼费用,其负担
潘光旦的著作经常论及六朝时代,甚至整理了六朝数百家士族的谱系.作为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潘光旦关注六朝,与其优生学研究关系密切.他整理六朝士族谱系,旨在以优生学视角来考
清末社会变革风潮下,知识分子发起了以启蒙社会为目的的戏曲改良运动.维新派知识分子出身的京城报人对戏曲改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以提升社会地位相号召,争取艺人的支持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重新审视以保护野生动物、 保障公共健康为宗旨的中国 《野生动物保护法》,认为其尚存在一定缺陷:立法目标单一,缺乏公共健康理念;界定是否为野生动物仅依靠名录;人工繁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