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L3+C探测器研究原初宇宙线太阳阴影

来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122702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初宇宙线粒子在向地球传播的过程中会被太阳所遮挡,在相应的方向上造成宇宙线的流量缺失,从而形成地球上可以探测的次级宇宙线流量的缺失。这就是原初宇宙线的太阳阴影效应。受太阳磁场,行星际磁场和地磁场的调制,原初宇宙线的太阳阴影会偏离太阳实际的视方向并展宽。这个偏离的方位和展宽的大小可以反映行星际磁场的结构和强度。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太阳阴影位置的时间变化,并结合近地卫星测量结果检验行星际磁场的理论模型。 本文用L3+C探测器在1999年和2000年获取的宇宙线μ子事例进行了太阳阴影效应的测量。L3+C探测器可以精确测量能量大于15GeV的宇宙线μ子的动量且具有较好的角分辨,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分析中通过选择μ子的动量阈值来获得最优化的阴影测量结果。 经过分析,利用各向同性平滑函数,在1999年数据的二维阴影显著性分析中得到了3.3σ显著性的事例缺失(μ子动量大于280GeV/c);在2000年数据的二维阴影显著性分析中得到了4.5σ显著性的事例缺失(μ子动量大于240GeV/c)。从阴影的二维显著性分布中,分别拟合出两年阴影的中心的位置,以这个结果为基础得到了事例密度的一维角分布并从一维分布中估计了可能的缺失事例数。 所获结果的显著性未能达到预期,主要是因为L3+C探测器的接收度有限,用于分析的数据统计量较低;1999年和2000年太阳活动处于峰年,太阳磁场的变化使得行星际磁场的强度和结构都有较大的时变特性,两年的数据难以合并研究;以及L3+C实验探测到的μ子对应的原初宇宙线粒子的动量相对偏低,受磁场的影响较大造成相应的太阳阴影被磁场模糊。最后,根据L3+C实验的条件,用地磁场的IGRF模型和简化的行星际磁场与太阳磁场模型,对原初宇宙线的太阳阴影效应进行了模拟。
其他文献
该文综述了高分子固体薄膜光电池的研究进展、应用前景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介绍了这类光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实验部分,详细介绍了全固体聚合物光电池的制备及测试方法,研究了如
用该课题组研制成功的共振吸收力学谱仪能够很好地经由系统的共振频率,从低于到高于系统共振频率的10——KHz的频段范围内准连续地测量固体样品的共振吸收谱.利用共振吸收力
该文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的主要目的是使用Helfrich自发曲率模型,从物理的角度来理解正常双凹碟形红血球与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症(hereditaty hemolytic anemias)病态红血球
本文主要研究使用频域法、差分法对声速的准确测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声速与频率、声速与介质成分的相互关系,并利用这个关系提出了Lamb波无损检测系统、Lamb波传感器和微量气体
自从高温超导体发现以来,就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在高质量的样品上已经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然而,由于高温超导铜氧化
该文数值求解了以扩散为主晶体中光栅记录时的含时耦合波方程,分析了空间电荷场振幅随记录时间在晶体中的分布.数值解表明,空间电荷场振幅随记录时间在晶体中的分布受耦合系
该论文利用磁测手段定量测定了热处理前后不同类型,其中包括传统的子弹头状、25mm和10mm板状与速凝薄片,Nd-Fe-B铸锭中α-Fe相的含量.实验发现,传统子弹头状铸锭和板状铸锭中
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目前被认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最有可能的扩充.它对于Hierarchy问题、电弱对称性破缺的产生、规范耦合常数的统一、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冷暗物质的存
论文根据激光能量储存环的思想对其中的部分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实验和研究.内容包括超短脉冲种子光的产生、同一束线上序列脉冲的产生、序列脉冲的放大、超短脉冲的多级放大、
该篇论文从两个方向讨论了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即原子核的能谱统计及其混沌行为的微观起源、自洽的平均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在粒子转子模型的单j和双j壳框架下,对原子核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