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建筑遗存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tby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遗存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行为的舞台,其自身包含了许多关于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随着考古学研究重心的转变,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以往发现的建筑遗存,可以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更多的信息。甘青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区位,气候环境相较其他地区更为敏感脆弱,人类活动在此地区也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该区域一直以来就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加之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甘青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便不断有新的发现,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框架也基本得以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探讨本区域史前时期的人地关系也逐渐成为主要目标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多是环境信息与考古学文化演变的简单对应,对其影响的机制和具体表现尚未有深入的探讨。随着考古学文化年代框架的基本建立以及科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使得我们进一步讨论环境与人类活动乃至社会组织的关系成为了可能。本文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甘青地区人地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界定研究的时空范围,说明论文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以往研究工作及考古学文化年代框架。首先系统梳理甘青地区以往的发现和研究历程,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随后将甘青地区分为渭河上游地区和河湟地区,分别归纳和总结两地区自大地湾一期至齐家文化时期的年代框架,为下文与自然科学成果综合利用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甘青地区史前建筑遗存的发现与演变。分区域论述渭河上游地区和河湟地区史前时期建筑遗存的发现与分布情况,根据形制与面积划分型式,并梳理和分析其发展演变的过程。第四部分:家户视角下典型遗存的分析。首先介绍家户考古的概念,这是本章的理论基础。随后分别从室内分区和平均面积两个维度出发,探讨建筑遗存演变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基层组织的裂变和分化。第五部分:环境、生业与建筑遗存及社会组织关系的讨论。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与考古学文化的简单对应,本章首先梳理甘青地区古环境、古植被以及生业经济的相关材料,力求在较微观的层面明确各期的具体环境和生业背景,随后将建筑遗存作为环境演变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桥梁",试图通过"环境——生业——建筑——社会组织"这样一个系统链条,探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第六部分:结语。首先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即环境在本区域社会组织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建筑遗存的演变既是受环境影响下的产物,也是社会基层组织分化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总结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其他文献
"现代多媒体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这篇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现代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文中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二部分:现代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针对风速序列的随机性和非平稳性带来的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风速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变分模态分解将风速序列分解为一系列限
<正>我们氧气厂50米~3/时制氧机,用的空压机还是30年代日本人丢下的,非常陈旧,故障较多,其中三级油水分离瓶吹除堵塞现象十分严重,成为空压机的老大难故障。以前我们常用的消
针对风速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与非线性,提出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式分解(EEMD)与AR建模分析的风电场风速集成预测方法。首先运用EEMD对风速序列进行预处理,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相对
<正>盐碱地快速改良关键技术研发成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研发的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4年度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期刊
就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中对学习策略的认识和运用不足,尤其是语言学习策略中的社会情感策略往往被忽视,提
礼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约束着人类的社会活动。礼貌原则是语言交际中制约语言行为的一种规范。在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为了实现自己一定的交际目的,会话时往往会遵循
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可以保证人力资源应有的地位及利益,而人力资源的约束机制则可以防止人力资源侵犯企业的利益,从而维护企业的地位和利益。基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
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赏析李明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一种体裁,其主要特征是:选材范围广阔,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篇幅一般不长,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