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选择采用γ-纳米氧化铝对贵金属铑进行分离富集,考察了γ 纳米氧化铝在不同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和温度条件下对铑的吸附行为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最佳分离富集条件。将丫-纳米氧化铝用于国家标准样品中微量铑的分析检测,结果令人满意。此方法为有效地定量分离富集铑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确定了铑与5-Br-PADAP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相中微量铑的最佳条件:4.0 mL Hac-NaAc 缓冲溶液,1.0 mL 5-Br-PADAP(0.03%),沸水浴加热 50 min 显色完全。整个体系9 h内显色稳定,最大吸收波长为597 nm。回归方程为A=26.38068 Cμg/25mL-0.091068,相关系数r=0.999,其摩尔吸光系数达 1.0×105 L·moL-1·cm-1用 ICP-MS测定痕量铑,回归方程为 ICPS=2.5Cμg/mL-13409.07756,相关系数r=0.9999。2.考察了不同吸附材料对铑的吸附效果,最终确定用γ-纳米氧化铝作为吸附剂;在pH 5.0~9.0条件下,加入300 mg γ-纳米氧化铝可将小于50 mg·L-1的Rh(Ⅲ)定量的吸附,吸附率达到95%以上;用0.3 mol.L-1的H2SO4可定量洗脱,铑的回收率可达900%以上,富集倍数为5。3.γ-纳米氧化铝对Rh(Ⅲ)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273 K、298 K、323 K 下,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478 g·mg-1·min-1、2.714g.mg-1min-1、10.525 g·mg-1·min-1;反应的活化能(Ea)为3.321 kJ·mol-1。进一步将动力学数据与粒子扩散和膜扩散模型进行拟合发现:粒子内部扩散过程是γ-纳米氧化铝对Rh(Ⅲ)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但不是唯一的控制步骤,铑离子从液相边界层向粒子表面的扩散作用也不能忽略。4.γ-纳米氧化铝对铑的吸附符合Langmiur、D-R等温式,在273、298和323 K下,其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81、5.52和6.94 mg·g-1;平衡参数RL值在0~1之间说明γ-纳米氧化铝对Rh(Ⅲ)的吸附较易进行。在273、298和323 K下平均吸附能E分别为0.79、1.08、2.07kJ·mol-1,均在0~8kJ·mol-1之间,说明该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吸附。随着反应体系温度的升高,饱和吸附容量不断增大,说明γ-纳米氧化铝对铑(Ⅲ)的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γ-纳米氧化铝对铑(Ⅲ)的吸附热力学参数分别为:△Hθ>0,△Gθ<0,△Sθ>0,表明γ-纳米氧化铝对铑(Ⅲ)的吸附反应为自发的吸热过程。5.γ-纳米氧化铝分离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铑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76%,检出限为0.042 μg·mL-1,重现性和精密度均较好;选择性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铑与常见金属离子 Pb(Ⅱ)、Cu(Ⅱ)、Ni(Ⅱ)、Cd(Ⅱ)、Zn(Ⅱ)、Co(Ⅱ)、Fe(Ⅲ)共同存在下吸附选择性较好。采用该方法对国家标准样品GBW07201进行加标回收实验,测定值与参考值基本一致,结果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