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迫症患者(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具备强迫思维(Obesessions)或/且强迫行为(Compulsions)的特点。研究者常常选出帕多瓦量表分数较高的个体作为强迫倾向个体,此类个体存在与临床上确诊为强迫症患者相似的症状。强迫思维是持久、反复的闯入性思维;强迫行为受刻板规则操控,表现为反复性。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和操作条件作用学习,其中以经典条件作用为切入点探究强迫症患者的情绪异常成因。经典条件作用建立条件刺激(CS+)与无条件刺激(US)间的联结。随后个体形成了条件反应(CR)。这一过程中包括情绪的习得、泛化、消退。研究者采用辨别条件反应范式发现强迫症患者对恐惧的消退能力受损,无法修正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间歪曲的联结,使患有强迫症的个体长期陷入情绪困扰中,促成了强迫思维。操作条件作用机制中,通过给予个体反馈结果(O)强化行为(R)的发生频率,使个体建立了刺激(S)-反应(R)-结果(O)三者间的联结,个体的行为驱使以结果为导向,其行为的操控系统属于目标导向系统(刺激-反应-结果,S-R-O)。行为多次出现,个体的行为逐渐自动化、习惯化,这个时候行为的表现更多地受习惯学习系统(刺激-反应,S-R)操控。研究采用结果贬值范式发现强迫症患者的行为表现出目标导向-习惯学习系统失衡的特点。这从新的视角解释了强迫行为的发病机制。强迫症因对威胁的过度评估,容易忽略周围的安全信息。同时强迫症患者更容易将这种威胁感泛化到相似的安全环境中,产生了泛化。强迫清洗患者常常过度担心自身被污染,被细菌感染。所产生的复杂情绪中蕴含了恐惧与厌恶。相比于其他亚型,在帕多瓦清洗量表高分组的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尤其是临床上诊断为强迫清洗亚型患者应对威胁刺激时往往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因此强迫清洗症状的个体对厌恶刺激的泛化程度以及泛化持续时间,可能为强迫清洗个体难以摆脱反复“清洗自己”的强迫思维现象提供依据。想要摆脱这种痛苦,强迫清洗个体可能采用反复洗手仪式化的行为,这种负强化加强了中和行为出现的频率,使强迫清洗个体行为操控系统向习惯行为系统偏移。强化包括正强化(金钱、积分奖励)和负强化(厌恶源刺激、厌恶型条件刺激),结果贬值范式的设计往往采用正强化形式强化个体行为的形成,因此需要对结果贬值范式进行改进,考察强迫清洗个体对厌恶刺激的行为反应机制,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研究一以辨别条件范式为实验范式,以主观预期值、皮电反应值为因变量指标,以厌恶型图片为无条件刺激US。采用2×6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别是被试间变量,分为高、低强迫清洗倾向两组,刺激类型是被试内变量,分为六个水平:CS-、GS1、GS2、GS3、GS4、CS+。从习得、泛化、消退三阶段考察有强迫清洗倾向的个体条件性厌恶形成的经典条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习得阶段,刺激类型与组别两个自变量间,交互作用不显著。高强迫清洗倾向的个体对厌恶类型的刺激的主观预期值显著高于强迫清洗倾向个体低分组,两组间在皮电反应值上未见显著差异。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显著。(2)泛化阶段,泛化时间进程包括6个block、刺激类型包括6种刺激,两自变量为被试内设计,被试组别为被试间设计,两个因变量指标主观预期值和皮电反应值上的结果相似:三个自变量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刺激类型与组别两个自变量间存在交互作用,刺激类型与泛化时间进程两个自变量间也存在交互作用。但是泛化时间进程和组别两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却不显著。组别、泛化时间进程、刺激类型三个自变量的主效应差异均显著。与强迫清洗倾向个体低分组相比,强迫清洗倾向个体高分组对与条件刺激CS+更相似的泛化刺激GS4、GS3主观预期值更高,皮电反应值更大。研究二选取污染厌恶型图片、一般厌恶型图片、奖赏型图片和损失型图片设置为四种结果类型,改进结果贬值范式。分为习得阶段和贬值阶段,考察强迫清洗倾向个体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对厌恶类型刺激的行为反应机制:(1)习得阶段。采用6(学习进程:block 1、block 2、block 3、block 4、block 5、block 6)×4(结果类型:污染厌恶型图片、一般厌恶型图片、奖赏型图片、损失型图片)×2(被试组别:高强迫清洗倾向组、低强迫清洗倾向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学习进程、结果类型是被试内设计,被试组别是被试间设计。以正确率为因变量指标,仅发现学习进程与被试组别两因素间有交互作用,学习进程的主效应有显著差异。以反应时为指标,发现结果类型、学习进程主效应差异是显著的。其余均未发现显著差异。高强迫清洗倾向组正确率在前半段时间进程显著低于低强迫清洗倾向组;奖赏型结果与行为联结反应时快于其余三种结果类型习得反应时。(2)贬值阶段。采用2(被试组别:高强迫清洗倾向组VS低强迫清洗倾向组)×4刺激类型(污染厌恶型图片、一般厌恶型图片、奖赏型图片和损失型图片)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贬值反应率为因变量指标。结果为:两个自变量间有交互作用,高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对奖赏型刺激、厌恶型刺激贬值反应率更高。有高度倾向的强迫清洗个体的贬值反应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对厌恶刺激的经典条件作用机制中,习得更敏感、泛化程度更重、更难消退。(2)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在操作条件作用机制中行为塑造能力减退。以厌恶负强化物、奖赏正强化物强化行为的发生频率,发现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对结果变化不敏感。目标导向系统控制能力弱化导致行为向习惯学习系统倾斜,强迫清洗倾向个体行为出现过度习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