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六个家庭的深度访谈探索了在涟水县这样一个普通苏北县城中,当我们将家庭居住空间视为家庭这一社会单位的有机构成时,家庭关系和家庭空间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相互作用。笔者主要关注了家庭中的四个局部空间——厨房和餐厅、客厅和儿童间。访谈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厨房和餐厅在家庭空间中处于边缘地位,他们与家庭成员的主体居住空间并不相连互通,与之相关的是,当时涟水县的家庭空间中有一个颇具地方性特征的存在——"小托子",小托子一般是沿着已有房屋的外墙壁额外搭建的小型功能性空间,当时的厨房一般被安排在这个补充性空间中,家庭中没有固定的餐厅,吃饭的地方也更加随意流动,进入新世纪之后,县城居民陆续搬进了商品房,在新式家庭空间中,"吃"——"住"空间实现了一体化,"吃"空间的专门化、在家庭内部空间中的核心化,使得本来"即吃即走"的纯粹功能性空间可以成为家庭内部成员进行情感交流的场所,促进了家庭成员内部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对于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联合家庭或主干家庭来说,客厅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小家庭之间的"解压阀"作用,客厅的隔离和缓冲作用即便在家庭进行空间转换时也会被纳入考虑,另外,电视的进入使得客厅的功能更具张力,客厅不再像以前一样作为空旷的区域为了小家庭之间保持距离而存在,它成为在特定时间为家庭成员提供相聚并进行情感交流的空间;多数家庭在儿童学龄前后为其安排独立房间,儿童专属空间的开辟往往与完成作业、培养独立性等相关,而非是供其孩童时期玩耍所需,当儿童认可接纳这个专属空间之后,他们更多地在该空间中进行自己的活动,他与客厅、父母的卧室等空间之间的联系减弱了,独立专属而不受打扰的私人空间也为他们后来在"青春期"寻求个人独立空间和隐私保护的诉求提供了最初的空间保护。笔者还关注家庭空间的变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相互影响,家庭空间的转换往往还是处理家庭内部摩擦的权宜性策略,关系上的矛盾有时通过家庭空间内部安排的转置和空间的转换能够得到解决和缓解;此外,对于非核心家庭的居住空间来说,核心家庭之间居住空间的剥离使得本来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核心家庭之间的产生了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空间距离"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也避免了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碰撞与摩擦,家庭成员有意识的维系经营反而拉近了成员之间的"关系距离",不住在同一空间却保持着定期相聚的习惯也使得非核心家庭之间既保持了私人家庭生活的距离,又维系了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