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制备与性能测试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ao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强型聚羧酸系减水剂能够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同时也能保证高减水率,工程上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和使用采用早强型聚羧酸系减水剂制作的预制建筑。因此,早强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发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目前传统的早强减水剂大多数是将具有早强功能的盐与普通减水剂简单复配使用,会导致钢筋腐蚀降低混凝土耐久性,而且配方众多参差不齐、不环保、掺量大、效率低下。具有诸多优势的早强型聚羧酸系减水剂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国产成熟产品不多,市场被国外公司长期占据。因此,国内迫切需要研发早强性和减水性好的产品本文从高分子结构设计角度出发,首先探讨了减水剂作用机理,然后合成具有早强功能的小单体马来酸-三乙醇胺(MA-TEA)单酯。将其与丙烯酸(AA)、新型改性聚醚大单体(GPEG)合成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通过试验选出最优配方。最后将其应用于三个不同地区的水泥砂浆,测试其减水率和早期强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一方面探讨了水泥水化的机理。三乙醇胺具有多羟基和氮原子,可与水泥中的金属离子加速反应,促进水化而具有早强的功能。另一方面,聚羧酸减水剂的减水机理与聚羧酸大分子的侧链长度、主链长度等空间构型及静电斥力有关。(2)使用马来酸酐(MA)和三乙醇胺(TEA)制备了具有早强功能团的小单体马来酸-三乙醇胺单酯(MA-TEA),通过正交试验法得出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4h,反应物摩尔比n(MA):n(TEA)=1.05:1.00,反应温度110℃,并且得出反应时间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最大。(3)以改性聚醚大单体(GPEG)、马来酸-三乙醇胺单酯(MA-TEA)、丙烯酸(AA)、抗坏血酸(VC)、巯基丙酸(MPA)为主要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GR-600)。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其进行1天、3天、7天、减水率、净浆流动度等性能测试研究,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配方。得出最佳配方为AA用量为80%,MA-TEA用量为2%,VC用量为0.5%,MPA用量为2.0%,并且得出MA-TEA用量对产品性能影响最大。(4)选择三个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水泥,使用GR-600测试减水率和早期抗压性能。结果显示GR-600对其减水率可达到26.4%~32.4%;1天、3天抗压强度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03%、187%,早期强度提高非常明显,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
其他文献
新型对置活塞发动机,活塞在气缸内往复运动,连杆无摆动,只有直线运动。这的最大优点是体积缩小、重量减轻,曲轴中心线至气缸盖安装平面的距离比传统发动机减少几乎一半;连杆重量比
踏雪职业:企业经理车型:6缸切诺基4.0外表斯文的踏雪其实是个狂热的越野爱好者,在越野赛场上,他和他的切诺基都备受关注。所以踏雪的装备也很齐全专业,专业的沙漠挑战赛当然
汽车变器异响是汽车质量问题中故障原因复杂,比较难于发现原因和消除的汽车故障。本文通过对有异响汽车变速器的质量分析,提出了查找汽车变速器异响质量问题的思路:如果能排除变
在现有滚珠丝杠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应用差动工作原理来提高位移精度的差动滚珠丝杠机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机械系统对位移精度的高要求。
线性最优控制理论中采用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物理模型总存在一定的差异,据此设计的控制参数不一定能满足实际系统稳定性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析线性最优控制系统鲁
建德市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一期投资21485万元,建设(2000t/d)熟料生产线1条,生产熟料62万t.对工程建设及矿山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作了分析论证,提出了治理方案,以便将水土
1引言1.1推荐指南的制定该指南由英国听力协会(the British Society of Audiology,BSA)平衡兴趣小组(the Balance Inter-est Group,BIG)指导委员会制定,并与有关团队协商。指
司马光,乃北宋一代名臣,历仕四朝而作的四百多篇奏议是其执政生涯的映射,承载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文体特点。通过统计法和比较法梳理、分析版本收录情况,确立司马光奏议的
简要介绍单点定位技术发展的意义,探讨了单点定位的基本原理、处理方法、所涉及的误差改正以及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对现有基于广播星历的单点定位计算方法进行了精化,通过采用低通滤波技术,使之更具有实用性。最后根据实测数据的计算分析得到了一些比较好的结果。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人们对于生态建设、环境景观的需求日益增加,公园绿地的景观效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植物景观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因素,其色彩是植物景观重要的观赏特征,也是直接影响植物景观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因子。目前,关于植物色彩的研究大多着重于探究植物色彩变色肌理和植物色彩美学运用等方面,对于植物色彩定量化研究甚少,忽视公众的视觉感受。因此,对植物色彩特征进行量化提取,分析